照面间,邵清觉得,虽然五官与苏辙至少有六七分相似,但苏轼的狭长双眼、微耸颧骨、宽额窄颌组合之间,比苏辙的平易慈和之外,更多几层“七尺顽躯走尘世、坐看风云少年心”的超然气度。
从工地上下来的苏轼,当然不晓得,几息间,自己在面前这一对年轻人的眼中,会有如此修辞不同、但实则殊途同归的评判。
“来,快与老夫说说,子由与仲豫的近况。”
苏轼带着微微急切的语气道。
老人毫不忸怩见外,仿佛邵清与姚欢,就是来给自家报信的远亲。
他满脸的皱纹,被揉了期待的笑容,变作舒展的花瓣。
天底下挂念兄弟与儿子的男人,都是一样的心。 ……
山溪边,听完从庆州到汴京再到筠州的所有故事,苏轼神思激荡间,感到自己仿佛一只从南海起飞的青鸟,溯着流云北上,盘旋于帝国的边疆、中州、江淮,看尽风波浪涛与悲欢离合后,又叹息一声,振翅而还,落回罗浮山顶。
“苏公,这竹筒,可能用?”
一个光着膀子的少年,见苏轼与两位访客似是处于交谈的间隙,才怯怯地走近探问。
苏轼回过神来,像祖父耐心教导孙儿般,指着手中竹筒,与那少年道:“如此甚好,你同他们说,每节竹子上,都开这样一个小孔,榫头做得细致些,务必带有竹帽,届时查勘哪一根竹节堵了,拧开竹帽即可。”
少年聚精会神地听完,恭敬接过竹筒,转身往瀑布下小跑过去。
邵清望了一眼彼处情形,向苏轼道:“苏公,这是,将山上泉水引入山下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