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7页

走着走着,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有木有样地在前面的队伍中向方运弯腰作揖,然后大声道:“方虚圣哥哥好!”

方运微微一笑,轻轻点头。

孩童笑嘻嘻看着方运,露出两排洁白的小牙齿。

突然,方运眉头一皱,望向前方百丈外的地方,那里有人在争吵,即便隔着很远,方运也能听到那些人争吵的内容。

“都这种时候了,读书有什么用?读给谁看?你们以为人人都是方虚圣吗?他能活下来,我们能吗?那些高文位的人能活下来,我们能吗?马上就要死了,何必要去读书?现在读的书再多,能让我们活下来吗?不能!不能!”一个人在大喊。

“方兄,同为方姓之人,您即便不如方虚圣,也不应反对读书,更不应该在这种情形下涉及他,以免让人怀疑你心思不纯。”

“我做的正,行的端,不怕!提到方虚圣,不是在说他,而是以他为标准在说你们,说我们,说我自己!”

“您这话未免有些偏激。孔圣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话的后一句的本意虽然一直有争议,但对于我们来说都适用。”

第1838章 抱怨

方运一边听那几人争吵,一边向那里走去。

“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圣元大陆一直有争议,而孔家历代家主也从未下定论,甚至不同半圣的注解也不同。

一方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很纯粹,就是说如果早上可以得到自己的圣道或所求,那即便晚上死亡都无所谓。

另一方认为,那种解释逻辑上说不通,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若悟通了仁义之道,那么马上就可为捍卫仁义之道而死,朝夕只是虚指,稍加引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义之道值得用生命来捍卫。

前一种解释重“收获”,后一种解释则重“使命”,以至于一些儒家子弟认为赞同后一种的人才是真正的儒家人,因为后一种说法是“重义”,前一种说法是“重利”,儒家可求利,但要更加重义。

那方姓青年道:“少拿孔圣人压我,他是圣人,我们是什么,都是普通的百姓!就算是孔圣人,现在也救不了我,所以少跟我讲大道理,我烦透了!”

“方兄,你未免太过极端了,理当静下心,慢慢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