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页

董知府定睛一看,道:“好字!传言说你文字不佳,几乎错过童生双甲,但知耻而后勇,日夜苦练,在短短数个月内达到书法一境,传为美谈。嗯,你整理得不错,若不能把策论分门别类,便不能更好分析。”

方运道:“我正是如此理解。”

“策论一科,不只出一题。每次布十题,其中一题众圣钦点,为必考。考生可从其余另外九题中选出两题,共成三题。三题看似少,每题也不过两三千字,但加上思索,八千字至少要八个时辰才能写完,有些时候甚至一天都写不完,耗费时间超过经义。你可知为何要连考三题?”董知府问。

方运之前并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董知府问起,他略一思索,道:“策论乃是治国整军安民之文,如知府大人您在衙门,总会遇到许多紧急或突发的事情,容不得我们考虑太久,远远比经义更需要机变和经验。而且,若真治理一地,不仅需要应变,更会长久地劳心费力。这连考三题的策论,就是在考我们的治国之能。”

“不错。近年来,举人试的必考策论五花八门。但是,自从千年不战之约结束后,纵观历次进士试,策论必考题只在三个类别中选其一,分别是人族各国关系、平妖灭蛮之策和安民三种。”说到最后,董知府的语气无比沉重。

方运道:“据我所知,近几年中,大多数进士的自选题目,也必然是这三类之二,因为一是可以提前准备,二则是听说选这三题的人成进士的机会大。”

董知府笑了笑,没有回答,而是道:“在选择的时候,策论就已经开始。”

第337章 策论双问

方运道:“若是这样,人人选的三篇策论都是十国、妖蛮和安民。但实际上进士不可能都选这三篇,圣院应该有什么手段避免吧?”

董知府道:“自然。若强行选这三题,答得不好,那便是自不量力,不会取舍,在答题前就已经败了。而进士又不是只取主政一方的大员,工部、户部和刑部等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写灭妖蛮策论得乙的人去刑部,远远比不上写法理策论得乙之人。若两人评等相同,那么后者成进士的可能更大,因为我景国缺精通司法的进士。若是两人都落榜,那不出意外,后者有很大可能成为‘同进士’,即景国向圣院索要的追加进士的名额。”

“原来如此。若想成为进士前三,那最好写这老三篇策论,若想更容易中进士,那便应该避开老三篇中的至少一篇。举人试虽然和进士试不同,但为了日后的进士试准备,最好是举人试选什么,进士试就应选什么。”方运道。

“不错。你要争的是状元。”

“学生谨记。”方运道。

“另外,因文曲星动,今年的举人试和进士试的名额有所增加,这对你来说有喜有忧。人多了,你争状元的机会就小一些,这是忧。至于喜,那便是我国今年额外多了三十个同进士的名额。”董知府道。

方运先是一喜,因为景国去年也只录取三十位进士,今年就算加倍取六十,额外的三十个同进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随后方运一愣,道:“喜?莫非这同进士的名额跟我有关?”

董知府笑道:“当然与你有关。在你出圣墟前,圣院的人说你第一次书山过了三山二阁,而武国和庆国的秀才不知为何大批失败,惹得半圣认为两国学子不堪造就,所以把另外两国的同进士名额夺了一部分,分到咱们景国。不过现在我们才知道,你何止过了三山二阁,你都已经入了第四山!那三十同进士必然会铭记你的大恩,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