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页

肖富庭原先所在的北济市是东北三省其中的重镇,虽然不是省会,但也是副省级城市。肖富庭从那里带过来三人,政法、经济、行政每个方面各一员猛将。半年不到的时间,肖富庭已经将三人成功安插在枢要部门。

市委书记的权力不可小觑,尽管二把手与三把手携手合作,但肖富庭执政银州趋势依旧不可阻挡。

进入十月底,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淮南省调整银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申请,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以原高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高陵市的行政区域。东台县能够成功撤县改市,这放在全国而言,也是一次很有创举的消息,因为早在1997年,国家曾经一度冻结政策,避免不少地方出现“占用耕地”、“假性城市化(指标不达标)”等严峻问题。

东台能够成功获批县级市,据说这是前省委书记、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李思源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撤县改市好处很多,首先会对“县级市”主要领导实行“高配”,一般而言,县委书记是正处级,但县级市市委书记为副厅级。“县”改“市”后,相关机构编制设置可随之变化。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的部门,如住建局、城管局等,机构规模将更庞大,以适应城建和管理的需要。

更关键的是,撤县改市之后,工商业和城市建设有几个看得见的好处,首先,土地报批方面可以更有空间,如果改市,新增建设用地至少是上千亩的增加,这对招商引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将企业招引过来,却没有用地提供的尴尬。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也有“县”完全不具备的优势。改市以后公共项目的立项将更为容易,这方面的公共用地估计至少可以增加一半,每年近千亩,至于其他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水源建设等已有项目的升级扩大和未有项目上报,都更容易立项,获得上级专项配套资金。

随着撤县设市的批复下达之后,市委组织部也下发了调整东台市部分岗位行政级别的通知,大部分县委部门及县直单位均往上升了半级,这一消息不仅让邻县眼红无比。撤县改市,无异于普天同庆,大家利益均沾,受到激励之后,工作起来也分外卖力。

代表着东台官场风向标的常委会,气氛显得有点怪异。因为新任市委书记高庆早早地坐在会议室内正在面带微笑与常务副市长方志诚低声交流。邢继科进入会议室之后,面色微微变化,但转瞬不见,因为方志诚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高庆聊天。方志诚见邢继科来到,他便起身准备离开,邢继科却是将手搭在方志诚的肩膀上,加入了讨论之中。

段暄进入会议室内之后,面色明显一沉,暗自叹了一口气,但他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原本他以为孙伟铭离开,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最有可能的一种发展趋势,邢继科往上走一步,顶替孙伟铭担任市委书记,而自己呢,借势而上,成为市长。

不过,事与愿违,邢继科没有获得市委书记,反而由原来主管工业的银州副市长高庆,兼任了东台市委书记一职。

段暄可以说是最希望邢继科担任市委书记的人,因为他对邢继科太了解,若是与他搭班子,只要稍加利用,自己便能占尽优势。但高庆成为市委书记,这局面就错综复杂了。段暄研究了一下高庆的简历及政绩,之所以受到宋文迪的提拔,是因为在“新银州规划”中做出突出的贡献,这是一个极有大局观的年轻干部,足智多谋,阴谋阳谋都极其擅长。

段暄可以想到,或许是考虑邢继科无法对抗自己,宋系才会安排这么一员大将放在东台这一要害之上。

有人曾经这么说过,银州未来十年的发展,要看东台。东台能改革发展到什么地步,那么银州将能够走多远。所以宋文迪才会在东台安排这么一个重要的棋子。原本他也曾考虑让方志诚在东台稳扎稳打,一方面担心方志诚太年轻,压不住场面,另一方面方志诚还需要多多磨砺,若放在东台时间太久,不利于他成长。

高庆来到东台之后,对方志诚还是格外看重,同属于宋文迪的阵营,高庆深知老板对方志诚有多器重。既然属于同门,方志诚也就逐步将自己对东台的了解,对高庆没有任何保留地合盘托出。高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对东台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