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综合且有能量,因而,它对文化心理的影响普遍而深入。佛教艺术题材,本来是印度文化的产物,传入中国后需要在宗教环境和器皿上塑造、镌刻或涂绘各种信仰形象、图画和图纹,并通过艺术加工,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以此打动、激发人心。也因此使得佛本生图充满了各地洞窟的墙面,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艺术和图案艺术。
植物纹中的莲花纹是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纹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我国古代对莲花的欣赏最先源于楚国,‘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楚辞》),就是指莲花。莲花纹图案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就有发现。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其盖就是莲花形。佛教传入中国后,来自印度王莲的佛教莲座,按中国传统形象与审美观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艺术风格开始发生变化,瓷器早期莲花纹花瓣瘦长、瓣端较尖,晚期花瓣肥硕,端尖翘起,有了较固定的形式表现。这也是我国传统图案受外来文化影响并与之结合的例证。
自唐代开始使用的变化多端的‘卷草纹饰’,是佛教纹饰改造中有代表性的纹样。佛教的植物纹样与饰物,如莲花、忍冬、菩提以及华盖、法轮、璎珞等等,其物象与中国传统的造型习惯与审美要求并不适合,‘卷草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的新纹样,很难说它取材于哪一种物象。卷草纹既不是以前中国的造型题材,又不是印度佛教的具体对象。但它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叶枝蔓,却得祥云之神气,有佛物之情态,它既有曲线缭绕的空灵,又有流转的韵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静谧。它是中华民族吸纳外来宗教而改造成的朴实而有特点的佛教装饰纹样。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进行了佛教装饰纹样的改造。卷草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佛教融合中国文化而发展到极盛时期的到来。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雄厚,现代装饰图案设计是从传统图案中发展来的,但又不是传统图案的简单翻版和重复,通过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探讨和研究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图案的构成特点。我国图案艺术的先驱雷圭元先生指出‘自然是源,古代的图案是流,源与流是图案家的两个翅膀,缺一不能高飞。’传统图案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历代艺术创造者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造型及色彩都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华,传统民间艺术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传统图案的风格和特点将其应用到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中,对于传统图案既要有所继承,又要有所扬弃,并进行现代化改造,赋予全新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形式,使之成为适应和符合现代社会审美与实用要求的现代装饰图案,使我国的设计在保持自己风格特征的同时又能与现代国际社会接轨。
……”
张无风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事实上再说下去,只会说的更加的宽广,而且对于这些做学问的人,张无风不想因为自己的实力,去太打击他们的信心。
“你,你怎么不说了?是不是准备表现自己的都表现完了?”那戴眼镜的人依然倔强的攻击着张无风。
张无风扫了那人一眼,心中已经生出了杀意了。
而只是一份感知,他便已经知道,这人其实心思都动到了王锦绣身上,进而才如此针对他。
感应到这一点,他嘴角闪过几分邪异的笑容。
而那戴眼镜的中年男人,看到这个笑容,不由微微有些惧意。
“薛德,你不要大言不惭,以张无风的学识,已经让我们这些教授惭愧了,如果这样还是刻意表现,那么我们还是什么教授?叫兽还差不多!倒是你,虽然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但是在表述方面,你还差张无风太多!”
开始那个叫薛洋的老者不由沉声道。
“薛德,你莫要以为你有点能力,就可以胡来,如果你真自信,可以现场和张无风比试一番!”
“各位不必激动,除了在历史、文化、考古古玩等方面我比较擅长之外,在医术上我也有一定造诣,现在,我施展一种催眠之法,就可以让大家听听薛德的心声了,只是,如果他真心为了做学问,无论我今天讲述的好不好,我都自甘认输!”
张无风清声说道。
“哼,你想干什么?催眠?然后故意让我说言不由衷的话吗?”那薛德冷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