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和董洁也是孙子辈。当年进京,还是孩子的兄妹俩,却一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赚来大把钱财,无论什么时候,经济独立的人说话总是有底气,这么出息又有主见的孩子,长辈们再想管教就有种无从下手的棘手感。况且,不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再怎么急欲表示出长辈的关爱,到底隔了一层,人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便是为人处世上长辈们有不同的意见,说话之前也得三思,郝璐那种说的轻点重点都无所谓的模式不能照搬。
董洁很擅长与上了年纪的长辈打交道,在沈阳时又有跟陈老爷子丁老爷子等人相处的经验,两下里走动时与郝璐比,亲密感是差了一点,倒也十分融洽。而大山,他做了几年生意,手下管着几百号人,人际关系方面早锻炼出来了,根本就不存在相处困难的问题。
然而,唐老爷子说一不二的那种军人作风,却从来没有机会在他身上施展。
毋庸晦言,长辈们一开始接纳兄妹俩,是抱着类似补偿的心态。无论大山的出生和存在,多么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毕竟是历史的阴差阳错,孩子总是无辜的。见面的第一天晚上,兄妹俩分房睡的事情上,以大山的坚持和长辈们的让步结束。或许一开始就没办法竖立长辈的威严,而再不久,大山就买房搬出去独居,从此兄妹俩相关的大小事,他们这些长辈也就失去了决定权。
大山是个能干的孩子,也是个孝顺的孩子,闲暇时过来部队大院这边走动,总端着一张笑脸,说话做事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因为经济条件好,不仅逢年过节,他每次都不空手,大包小包提上来。这些年处下来,根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之主权威如唐老爷子,始终都没发现,相处的主动权,竟始终都被大山牢牢握在手中。后遗症就是:他和董洁两个人的事,从来就是自己拿主意,最多比较重大一些的事,做了决定后告知一声,长辈们跟着说说自己的意见。
无论是出国去巴黎参加时装周,还是在上海一连买了数栋花园洋房,以及这次征几百亩土地建农场,都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而且不容更改。
“大山,咱们国家不比国外,国情在这儿摆着,地少人多,耕地本来就吃紧,你花大钱弄了这几百亩土地,就为了给自己盖一处居所?这不仅仅是花多少钱的事,实在是——”
唐老爷子自始至终就不赞成这件事。若换了别人,比如唐援朝他们姐弟,或者大山像唐峰这样在他跟前长大,拍桌子瞪眼睛怎么也得认真说道说道,绝不允许孩子这样由着性子来。可,他拗不过大山,哎!
“爷爷,这边的年轻人都进厂做工,很多人在厂里宿舍和城里租房长住,没有人留在家里种地。只要有固定的收入,他们希望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我们征地,一方面他们拿到一笔补偿款,而且农场建起来以后,也会需要一部分人手,给他们提供一些做工赚钱的机会,这也算是互惠了。”
“你舅爷爷家的农场,是用来赚钱养家,当生意在做。大山,你和小洁支撑那么大一家公司,天南海北好几家工厂,光正事就忙不过来,还打算经营农场赚钱?先不说你有没有这个精力兼顾,农场要有多大投入,我问你,几百亩的土地,得请多少人看顾?刨去人工费,你能剩下多少?”
唐老爷子放眼望去,这么大的地方,按董洁说的,种果树、挖池塘、铺草地盖房子……好吧,人手要请不少,产出呢?不算建农场的投入,以后每年想要维持收支平衡都不可能!偏偏这两个孩子,等大势抵定才跟家里人宣布。
“爷爷,相信我,会有办法的。”大山笑着安抚老人家,“我是商人呀,而且把生意做到现在的规模,你看我像是会做赔本生意的人吗?”
唐老爷子咕哝道:“难说,聪明人要是犯起糊涂来,一般人可比不过。”
大山笑笑。倘若最终建成的农场,会是小洁和大家都很喜欢的家,有大的空间可以运动玩耍,便是每年都要投进大笔金钱又如何?
雨后土地松软,荒地那边暂时下不去地,太泥泞,而灌木丛林那边,却有工人在劳作。
先清除低矮丛生的杂枝,比较高直也粗壮一些的树,大部分会连根挖掘出来,集中后一起运到绿化林带栽种,算是给它们安个新家。以后农场要用的树因为种类不同,这些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