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婴儿状态一样。虽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但是清泉只是令人欣赏的一隅,却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全部。
大海才是。
前世时,常在涉名涉利的世事上沉浮,不少人来到仍然保持或大部分保持着原始并落后的国家、地区或部落,常常感叹:“这里虽然落后,但是民风却很淳朴。为什么我们有着发展,却失去了这种淳朴呢?”
不少人深深叹息。
更有甚者,甚至诞生了一种“反文明主义”的倾向。
前世时,方天于此也迷惑着,但是现在,却已明彻其中之理。
身在浊泉中,看向清泉,便觉是一种美好,但是并没有看到,浊泉虽浊,却是开始了探索,开始了演变,开始了走在奔赴向大海的道路上。
其前景之浩大与广博,渊深与无量,绝不是什么所谓的清泉可以比拟的。
所以在山的泉水纵然再清,为着前景考虑,还是要出山。
不然最终,终究是要变成失去了任何活力的死水。
群体的社会是如此,个体的人生也是如此。
根植于人生的修行,当然同样要如此。
甚至都可以说,修行上的“清静”,只是入手,“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是起步。
所以《老子》八十一章,后世谓之“道德经”。
道是个体的修行。
德是个体与群体的关联与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