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蓟州防务

说到蓟辽总督府时,吴甡言语颇为感慨,显然是想到了蓟辽总督洪承畴--整个大明朝连同崇祯帝在内,都认为洪承畴已经殉国,因此提到洪的名字时,所有人都会悲伤敬仰。

朱慈烺不点破洪承畴即将降敌的事实,一来影响士气,二来洪承畴降敌虽然是重大事件,但却不是急迫事件,且洪承畴最初投敌还算是安分守己,直到满清入关,他才露出他的狞牙来。只要京师不破,山海关不丢,洪承畴应该不至于死心塌地的为建虏服务,何况短时间之内,建虏也不敢信任他。

现在急迫的是京畿防务。

朱慈烺请教吴甡对京畿防务的看法。

“京畿防务,上策是修缮长城,御敌于长城之外,不使敌虏破边;中策是屯重兵于蓟州、三河、通州,顺义等要塞,同时坚壁清野,纵使敌虏破了长城,只要不能在永宁府、顺天获取到足够军需,其势必然颓废,等各地勤王大军赶到,敌虏必退;下策就是重兵固守京师,只要京师不失,我大明根本不破。”吴甡道。

朱慈烺沉思。

长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不说现在,就是十年前大明也没有这个实力,原因很简单,长城太长了,处处需要守卫,但处处又守卫不住,如果长城之前能有一段的缓冲区,就像天启年蒙古个部落尚没有完全倒向建虏之前,有他们的预警,明军尚有时间调集兵马。但崇祯年后,蒙古人完全倒向建虏,大明失去了塞外的缓冲区,直接面对敌虏,一旦敌虏趁夜潜行,除了几个险峻的峪口,其他地方根本挡不住建虏的偷城。而长城是线状防守,只要一点被突破,整个防线就都无用了。

因此上策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下策太消极,完全就是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明朝君臣面对建虏时的策略,重兵屯于京师,畏敌不出,导致建虏肆无忌惮的大掠了半个中国,明朝元气大伤,京畿乃至河北山东等地一片糜烂,崇祯十七年时朝廷无法从这些地区调集钱粮和兵马,以抵抗李自成,最终酿成甲申之变。

所以中策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