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沉默以对

“关于辽东,众臣可有什么想说的?”

既然有朝臣挑头,崇祯不得不装模作样的问一下。

朝堂静寂,没有人说话,很多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慈烺。

废辽饷,开厘金,革盐政,追逮赋,朱慈烺昨日早朝的惊天四策,让朝臣们

见识到了他的聪慧高远,民事如此,不知道太子殿下在辽东兵事上是不是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明见解呢?

众臣的目光都很期待。

朱慈烺感觉到了,不过却假装不知,依然眼观鼻鼻观心的看着面前的书案。

在朱慈烺看来,兵事和民事不同,不应该放在朝堂,或者说应避免放在朝堂之上公开讨论。现场一百多人,人多嘴杂,不管最后的结论是什么,都没有保密的可能。因为从前世穿越而来,他清楚的知道,建虏在大明有很多的奸细,不说山西的八大商人,就是这京城的百官之中,也难保没有奸细,更别说他们家中的奴仆了。

民事必须大张旗鼓的说,大张旗鼓的做,让每个百姓都明白朝廷的用意,才能安心配合。

兵事则相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尤其是那些只知道无事生非的言官,只需要把最后的结果告诉他们就行,至于前置的决策目标,中间的决策过程,不应该是他们知道的。

这一点,朱慈烺有一个学习的目标,那就是清代的“军机处”。

“军机处”处理国家的军机大事,有特定的几个知兵大臣处理,其他无关机构,尤其是言官,一概没有知情的权力。如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保密的可能。

朝堂一片寂静。

众臣等了半晌,见太子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意思,相互一看,都有点失望。

只有首辅周延儒依然是古井无波。

崇祯看了一眼朱慈烺。他对朱慈烺的辽东军策已经有一定了解,不过他并不希望儿子在朝堂之上大声的阐述,因为他担心儿子会不小心把杏山塔山撤退的事情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