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6页

不过话说回来,朱和壕可是大明的皇太孙,是未来大明至高无上的帝王,两万万几千万子民的君父,上百万明军的统帅。这样的人如果一直养在深宫里面,靠着几个所谓的饱学之儒,传授一点儒家的大道理,最多再加一点父皇母后口耳相传的帝王之术,是根本无法掌控和治理大明这么个超级大帝国的。

他必须要系统的学习军事和民政,同时还要得到实践的机会——治国带兵当皇帝这种事情怎么可以不下基层,不进行实践,只靠别人教一点理论知识就直接上马就干?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尽出英主明君,一代一代都是牛人,把国家的版图扩张了不知多少倍!靠得就是让苏丹的儿子们先去当总督,在实践中掌握治国打仗的本事,同时建立班底。而在老苏丹死后,则让儿子们“赛跑”,看谁先“跑”回首都伊斯坦布尔,谁就能当新苏丹,谁要跑得慢了……呵呵,那可就多半活不成了!

所以苏丹的儿子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治国带兵的本领,还得努力锻炼身体,以保证自己可以在老爹去世后没日没夜的往首都赶——如果慢了一步,还得赶紧逃命,这又是一场新的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苏丹,不仅知道怎么治国打仗,而且还拥有强健的体魄,在登基之后足以用最充沛的精力去治理庞大的国家。

后来这个制度因为兄弟之间的厮杀太过残酷而被废止,改成了“圈养法”,圈养出来的苏丹是什么水准,看看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历史就知道了……

而朱由检显然也是吃够了“圈养”的苦,他那么聪明的一皇帝,上辈子居然干了那么多的糊涂事儿,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根本就不懂吗?你看这辈子他都懂了,不就英明神武了?

所以朱由检现在又成了最懂教育孩子的万岁爷了!

不仅教儿子,还会教孙子,不仅自己教,还办了学校(少年侍卫团、侍卫团)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教育,而且还为朱和壕安排了最会带孩子的忠臣,就是现任的燕宁镇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定边侯张献忠!

张献忠现在已经上了年纪,六十多岁的老忠臣了,头发胡子都白了,但是精神依然矍铄,骑在一匹大青马上腰板依旧挺得笔直,远远一看,就知道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

张老将军回头看了一眼身后,身后是整整3600名胸甲骑兵——都是按照大汗朱慈烜的怯薛安答为模式练出来的。不过没有怯薛安答那么厉害,因为怯薛安答是3600个蒙古百户中百户挑一出来的精锐!而这3600胸甲骑兵则是从燕王府所管辖的4万军户中选拔出来的,差不多十户出一丁,质量当然不能和百户出一丁的怯薛安答相比。但是也不算差,因为崇祯划给朱和壕的40个千户都是老千户,是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就在金莲川草原和千里松林以西安家落户,且耕且牧的千户。从他们当中选出的3600胸甲骑兵当然不会太弱。

另外,崇祯发给朱和壕的辅臣也都是狠角色,除了张献忠之外,还有张可望、刘文秀、艾能奇、李定国。这四位都是少年侍卫团、侍卫团出身的职业军人,最会带兵了。而朱和壕本人,也是少年侍卫团、侍卫团的出身,也是相当出色的职业军人!

在他们这些人的严格训练之下,燕王府的护卫骑兵当然被调教成了第一流的劲旅,这些年还跟着朱和壕东征西讨,不仅打给附近的燕山贼,还在贝加尔湖附近和罗刹国的哥萨克骑兵较量过好几回,而且每次都打胜了。

看见3600名精锐骑兵全都牵着战马,背着骑枪,在开平城的南门外列出了几个整齐的方阵,张献忠也极为满意——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啊!

今天是大明皇帝、大明皇太侄、新任的蒙古大汗、日本国天皇、安南国太上王等人从金莲川草原上的库里台大会会场移驾到开平城的日子啊!

根据可靠消息,这群朱明王朝君主再加上另外几十个王爷、重臣和大勋贵,要在开平城商量一个什么大明约法……约完法之后,万岁爷还会定下退位内禅的日期?也不知道是禅让给谁?如果能让燕王殿下越过太侄直接即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