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和我斗?

皇朝夜行 南极稻草 2896 字 3个月前

李二也想到有人在囤货,但又觉得不像,提醒的说道。

“克明,玄龄,如果有人囤货居奇,等江南海盐一到就全都砸手上,对方不可能想不到这点,为何还要如此行事,就不怕亏损?朕担心别有用意。”

杜如晦和房玄龄这样的聪明的人也想不明白其中道理,总觉得这背后有李庸的影子,不过上次他们登门不见,杜如晦和房玄龄就已经猜到李庸不想他们卷进来的用心,杜如晦想了想说道。

“圣人,或许他们觉得江南水灾没那么快平息,而且,将盐拉到边远城池贩卖还能高价,拉到边境更加好卖,怎么算都不亏。”

“你的意思是有人囤货,待价而沽,甚至不惜贩去边境?那朝廷可否自己也可以贩去边境?”

李二眼眸爆睁问道,房玄龄脸色大变,赶紧提醒道。

“圣人,与民争利恐怕不妥,朝廷让京兆府打着救济百姓的名义贩卖可行,但价格必须低,老百姓买得起,如果高价出售,性质不同,恐会引起更大麻烦。”

李二也清楚不能与民争利,但不甘心,那么大一批盐要是脱手,内库又能大赚一笔,再也不用紧紧巴巴过日子,思忖片刻后说道。

“爱卿说的是,不能高价贩卖,与民争利,百姓不易,侯家几座盐矿被朝廷充公,朕打算派一人去主持开采,运更多盐来长安,何人为好?”

“臣对盐矿开采一事了解不多,请圣上独断。”

房玄龄拒绝道,这历来举荐人最是敏感话题,如果所荐之人正中圣意,一切好说,但功劳肯定没有,可要是举荐出错,会有连带责任,何况李二问起此事心中必然已有人选,多年为官,杜如晦和房玄龄对此门清,李二见杜如晦和房玄龄如此上道,就满意的笑道。

“某意推行榷盐法,设盐司,专司开采、制作、分配和转运事宜,利州都督武士彟虽戴罪之身,但熟悉山南西道事宜,官降二级,任盐司尹,你意如何?”

听到榷盐法三个字杜如晦和房玄龄纷纷脸色大变,杜如晦赶紧说道。

“榷盐法是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朝廷垄断食盐产销制度,也是引发汉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唐沿隋制,无榷盐法,而今圣上要推出,恐有不妥,还请三思。”

榷盐法的核心是民制官收,即招募平民自己准备生活和生产费用去煮盐,官府供给煎盐工具,煮成的盐由官府按月给以一定的工价收归官有,再以一定价格卖给商号,有商号再卖给百姓,简单而言,就是原本的商家生产、销售变成百姓生产,朝廷统一收购,再配发给商家零售,多了朝廷这个环节,就多了很多人伸手卡拿要,成本大增,价格会高很多,百姓更吃不起盐,何况让一个戴罪之人负责,李二这是为了扶持新势力简直不遗余力,饶是房玄龄老好人也来火了,但还是忍着怒火继续提醒道。

“圣上,武士彟戴罪之身,事情没查清楚前不能委以重任,否则会遭人非议。”

李二脸色瞬间阴沉,冷漠不语,事关江山社稷,房玄龄也不退让,快速盘算对策,大殿里顿时变得压抑,冷肃,江南水灾加上长安缺盐让李二意识到盐的重要性和巨大利润,想收归朝廷,自己亲手掌控,增加内库收益,但也清楚这么做的弊端,所以刚才起个头,就是希望杜如晦和房玄龄俩人能站出来,上书朝廷,自己顺水推舟,将来出问题还能推给他们俩,没想到房玄龄不仅不像往常一般默契答应,反而拒绝,态度坚决,李二那患得患失的失控感再次涌上心头。李二来火了,你房玄龄不懂事,杜如晦不配合,朝廷有的是人配合,冷着脸摆摆手说道。

“此事再议,退下吧。”

杜如晦和房玄龄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李二阴沉的表情,知道说什么都没有,都叹息一声离开,匆匆出了大殿,心中满是担忧,江南水灾还没解决,榷盐法一出,这天下恐怕要大乱。

“不行,绝不能放任不管。”

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了一声之后,俩人就匆匆离开皇城,上了马车之后直接说道。

“去华亭侯府,快。”

杜如晦和房玄龄他们现在可管不了那里已经被李二监视,杜如晦的马车迅速启动,朝李庸的府宅而去,一路上,房玄龄沉思不语,寻思着李二什么时候性情大变,而且多疑,猜忌,长此下去,这天下恐怕要动荡,烽火再起,真是多事之秋,房玄龄揉揉疼痛的脑袋,脸色奇差,杜如晦也一声不吭的闭着眼睛。俩人很快就来到了李庸长安城的宅子,立马被李庸的卫兵拦住,杜如晦和房玄龄担心李庸又不见,对着李庸的卫兵说道。

“去通报一声,就说老夫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一见。”

卫兵不敢自作主张,赶紧去通报,这时,一辆马车过来,正是去暗查销售情况返回的李庸,此时他们避无可避,李庸没办法再躲,于是就迎上去问道。

“杜相、房相,您们怎么有暇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