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页

刘毅为了能够供应足够的鱼而且保护鱼塘中的生态,又扩建了两个鱼塘,此外随着纺织厂开工,刘毅在鱼塘周围移栽和种植了不少桑树,桑叶拿来养蚕,蚕沙、蚕蛹制作成鱼饵,蚕丝则送到纺织厂织布,而鱼塘底部的泥再加上鸡场、鸭场的粪便则挖出来作为桑树的肥料,形成一个有机循环。

前世好像有过类似的做法,刘毅也是尝试着这样做,若能形成循环的话,就能节省大量喂鱼用的饵料,还能在纺织上自给自足。

伐木场和砖窑、瓦窑是为未来建城准备的,纯投入没有收益,刘毅如今为了积攒足够的资金,都是靠着优良的布匹、瓷器以及鸡蛋、鸭蛋、鱼这些东西作为主打来获利,养活伐木场和砖窑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些收益,这半年多来,收益倒是十分可观,再加上各个村庄里都设了饭庄、酒肆,基本上,刘毅如今每月能够获得大概两千万左右的纯收益,按照刘毅的计算,万人工程,勉强能够支撑三个月,正好把这个冬季渡过以后,就只能缩小开支了。

两边大量的田地,到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将从各县拉来的人口,尽量留住,形成一个以新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经济、政治中心,等城池建好之后,正好将长沙的治所迁徙至新城,但真的实际行动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崔州平也没想到刘毅胃口这么大,迁徙民众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一不小心都可能引起动荡,毕竟在这个年代,人们的乡土情结可比现代要浓厚的多。

之前募集三千劳力,那是讲好了去打工,赚了钱就回来,如今却是要拖家带口的过去,临湘可是长沙郡治所在,未来那新城能否成为郡治所在还得画个问号,你跟人家说人家就会信呐?

陈礼显然也想到这个问题,苦笑着看向崔州平道:“郡丞,此举恐怕会引起不满,除非强迫迁民,但那样一来,极易引起骚动和民心不安,说不定百姓直接便投往江东去了。”

崔州平闻言也是被刘毅这个要求给愁白了头,在衙署厅堂里来回踱步,良久方才看向陈礼道:“去各县张贴一张榜文……”

想了想,崔州平道:“就说皇叔欲建新城,开垦荒地,招收更多流民,有愿意去者,不但可享两年免税之权,而且表现优异者,可按照攻陷,在新城分配居室。”

新开垦出来的田地,肯定是归官方所有,而且刘备也给过刘毅便利,新城建好之前,长沙税赋皆归刘毅用作建设新城之用。

如今长沙土地兼并的情况可不比荆北繁华之地差,崔州平执政这数月以来,自然发现了那些豪强躲避税赋的方法,崔家其实也做这种事,只是没这般张狂而已,但崔州平可以肯定,这个榜文一贴出,肯定会有不少佃农意动,自己再给刘毅做些宣传,说说刘毅是何人,有过何等功绩,把他的形象给立起来,自然会有不堪压迫的佃农去投。

当然,须得把握个度,否则若是碰了那些豪强的利益太甚,肯定会遭遇反弹,崔州平只是代理长沙郡事,也没投刘备,没必要为这个而得罪人,见好就收,满足了刘毅的要求,又能安抚得了那些豪强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刘备都不着急,自己瞎操什么心?

陈礼闻言,也觉得此法可行,当即告辞一声,便去操办此事。

崔州平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这个郡丞当的,比州牧都累,也不知道那渔乡那边是否像人们说的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等这边事了,自己定要去看看!刘伯渊,这个人情,你可欠大了!

“阿嚏~”

渔乡往东五里,正在将石灰石和铁砂、黏土混合烧制的刘毅突然打了个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