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页

只有都摆平了,荆楚割据的局面才能长久维持。要不然荆楚政权就只能依靠七八户军户进行军管。总归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政权。

赵佶道:“北周是学校取士和公民推举相结合的办法。学校取士和科举有点像,而公民推举则类似察举。而两种出身又能互相转换,还是非常活络的。三郎那边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权更重。只是不知关中方面是怎么做的?”

这就开始琢磨着抄袭了……

“关中那边似乎还是要科举的。”蔡京道,“只是如今关陇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难伸了。”

“关中可以搞科举,咱们却不能开科取士。”梁师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阳复位……”

赵佶叹了口气,“那就是一分为三了……父子之间,焉能如此?朕还是继续当太上吧。当个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离开来。”

“太上圣明。”

大臣们嘴巴上挎着,心里却都有点忐忑。

赵佶在世,他们这些人自然可以高举太上皇的旗帜在襄阳逍遥。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荆楚之地归谁?

官家赵桓?康王赵构?还是东南的赵楷?恐怕少不了一番争斗吧?

赵佶接着道:“如果不能搞科举,就在襄阳重建文武学堂,选取荆楚封臣及诸军聪颖子弟入学吧。”

“那寒门晋升之途怎么办?”蔡京又问。

寒门子弟当然不是指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穷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唐朝的时候,寒门则是指非士族出身。

从宋朝开始的“寒门上升之途”,其实就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升官图。

当然了,让非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做官,打破门阀垄断的确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