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页

代汉[校对版] 王不过霸 1647 字 2022-10-22

“人心会变,若是汉室宗正视你为敌,你如何还能继续效忠汉室?”蔡邕叹道。

刘焉是汉室宗亲,在汉室之中,地位颇高,甚至当今天子刘宏对刘焉都得以礼相待,若刘焉在刘宏面前表达一些对叶昭的不满,叶昭如今就算有功勋在,一旦天子心中对叶昭起了先入为主的恶感,叶昭以后的路就算有蔡邕为之张目,也会步步为艰,以蔡邕对叶昭的了解,这个弟子,可不是什么懂得忍气吞声之辈,一旦双方真的为敌,后果蔡邕甚至不敢去想,这也是主动请天子将叶昭调回中原的原因。

加上郭勋、刘焉当时被轲比能说动,同时向朝廷上表,双方一同发力,才将当时在幽州已经有了极大功勋和声望的叶昭清出幽州。

“恩师用心良苦。”叶昭苦笑道,不知该如何评价此事,当时就算刘焉真的给他穿小鞋,叶昭也有能忍到太平教起义,到时候天下大乱,以他在幽州当时闯出来的名望,绝对有复起的机会,但蔡邕所为,也不能说错,若没有黄巾起义的话,蔡邕的做法可说是相当恰当,避免叶昭在刘焉心中的地位进一步恶化,虽然暂时降职,但换来的是更多的机会。

毕竟睢阳地处中原膏腴之地,绝对是一处步入朝廷眼中的捷径,就算现在,也不能算错,一旦黄巾起义爆发,中原才是最乱的地方,也是最能表现自己能力的地方,这其中得失,真不好算计。

“此前为师教你为官之道,这一次,却是要教你中庸之学,此学与你颇为有益,人生在世,不如意者难免,有此学傍身,你会走的更远。”蔡邕看着叶昭道。

中庸之学乃儒家关于做人学问集大成者,也是这个时代君子的标杆,核心内容,讲究的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在叶昭看来,所为中庸,有些做作,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化,但内里的核心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坐倒,因为在叶昭看来,那核心有些自相矛盾。

哪怕是在儒学盛行的年代,能够真正从里到外做到中庸的人物,古往今来都不多,这个时代还不明显,因为学问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虽然有蔽,却也有利,因为几代钻研学问,这个时代的中庸之学更贴合实际,并不是书云亦云,如蔡邕这类大儒,不会完全奉行书中所说,会有自己的见解,在蔡邕看来,叶昭太过锋芒毕露,中庸之学,是可以帮助叶昭化解身上那股戾气。

第八章 蔡邕的发现

蔡邕不止是当代大儒,更有名师之名,这位可是真的教导过天子的帝师。

一片中庸,却很少提及原作,大多是一些自身的见解,偶尔提及几句如圣人庸行,大人小心之言,也多是对这些语句为何要如此之言。

后世偶尔有人会说古人教学方式呆板什么的,实际上在叶昭看来,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如蔡邕这般名师,往往能深入浅出,原本晦暗的文字却能以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话语说出来,而且颇为生动,毫无晦涩之感,但若真的去细究,却能发现蔡邕所言,句句不离那儒家核心。

哪怕叶昭这等对儒家并不是太感冒的人,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不感冒,并不妨碍他去了解这门学问,至少在做人方面,儒学所规划出来的那些,如果有人能够全部做到,确实不失为君子。

可惜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怕是孔子都未必敢说自己能全部做到吧,毕竟说易行难,似蔡邕这种大儒,都曾跟叶昭说过为官当奸的说辞,这里面的东西,太过理想化,在叶昭看来道理是没错的,但真要做到,不合实际,所以只是听听而已,没有去反驳,甚至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见解,但要他自己去做,怕是做不到。

叶昭也没想到,这次过来拜访,会直接被强行上了一课,这让他很无奈,一直到傍晚管家蔡毅前来要告知吃晚饭的时候,蔡邕才意犹未尽的停下来。

“时辰已经不早,学生明日还要继续赶路,便先回驿馆了。”叶昭连忙起身告辞,一堂课说了大半天,他还真怕蔡邕将他留下来秉烛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