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页

玄宗目不转睛的看着王源,他知道王源一定会拒绝。不是因为王源谦逊,而是因为大唐官员名义上管军便不能管政,二者相权之下,王源是一定会选择抓着兵马不放的。这也是以前王源拒绝相国之位的原因。

果然,玄宗的耳中听到了王源的拒绝之言:“陛下,臣可不敢担任此重责。臣年纪太轻,经历太少,而相国之职举足轻重,臣可不敢接这个担子。臣那些话都是皮毛之言,可不能以此为凭。当真要理政的话,还是需要大智慧之人才成。”

玄宗摇头道:“以年纪阅历为借口都是不对的,年纪的大小不能代表才能的大小。特别是对你王源而言。你二十岁便平了南诏,谁能做到?二十一岁便击溃了吐蕃国?我大唐谁人能比肩?二十一岁便身兼我大唐两道节度使,古往今来谁人能及?如今你才二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建功立业之时,他人还在为前途奔波,你已经是我大唐的兵马大元帅,何人能及你之才能?朕一直将你视为我大唐异数,或许老天知道我大唐有此一劫,所以出了文武全才之人助朕渡过难关。故而,朕相信你一定能胜任相国之职。你放心,朕不仅让你管理政务,朕还一样让你统帅兵马平叛。能者多劳,非常时期什么军政分离的规矩也顾不得了,朕就指望着你既替朕平息叛乱,又替朕统率百官渡过难关。王源,朕是诚心诚意的,难道你竟不理朕的诚意么?莫非要朕低声下气的求你不成?”

王源没想到玄宗连最后那些话都直接说了出来,坦言让自己既领兵又管政。这是铁了心要让自己坐上相国的位置。如此一来,既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又能在翻脸之前榨干自己最后一滴智慧和本事为他服务。不愧是坐在高位多年的帝王,手段高明无比。

“陛下,臣深感陛下诚意,但臣确实没准备好。相国之职干系重大,那是统帅百官,管理大唐政务的要职,我不能因为此职位官高位显便草率的答应。居其位善其事才是对大唐社稷负责。然而陛下一片赤诚相待,臣也不想忤逆陛下之意。这样吧,此事容我考虑一晚,臣也自己掂量掂量是否胜任。明日或者臣会有了答案,又或许明日一早陛下便想到了另外合适的人选也未可知。”王源沉声道。

玄宗摇头道:“其实你无需考虑,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当然,朕也不急于要你同意,你今夜回去好好的想一想,明日再答复朕便是。”

王源道:“臣明日一早便需赶回军中了。”

玄宗皱眉道:“那便为朕耽搁一日,这也是件大事,朕想知道你最后的决定。”

王源无奈之下,点头答应。这件事王源其实已经做好了决定,他的决定便是接受相国的职位。王源并不在乎玄宗背后的目的,也对相国这个职位没什么真正的兴趣。在目前情形下,相国的职位只是个摆设,其实并无太大的权力。而王源决定接受这个职位,那纯粹是因为相国的位置更有利于自己,王源再不想有人占着相国的位置再拖自己的后腿,给自己添乱了。而且玄宗也承诺了,相国和大元帅的职位并不冲突,这种情形下,王源倒也不必去担心会被迫放弃兵权的问题。既然鱼和熊掌可兼得,为何不取之?

然而王源并不想这么爽快的答应下来,他要给玄宗些煎熬,让他今晚睡不着觉。而且太爽快的答应,也正给了他人口实,说自己早就基觊觎相国之位了,所以要矜持一次。

玄宗听到王源同意推迟一天离开成都,心里很是高兴。玄宗也有玄宗的计划,他已经想好了明日该如何让王源答应就任相国的办法。

“陛下,臣也有事要跟陛下说,陛下若无他事,臣可否奏陈?”

“哦?你有事要说?快说快说,朕今日叫你来便是为了相国之职的事情,除此之外朕已无事了。”玄宗笑道。

王源道:“臣这次回来见识了几位殿下为了平叛所做的积极的行动,臣甚是感动。皇家上下同仇敌忾,这正是该有的气象。虽然出了房琯这档子事,但皇子们为国效力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点让臣甚是欣慰。然而此时募兵训练都是不适合的,所以寿王等皇子希望领军平叛的事情暂时恐怕要搁置。”

玄宗忙道:“那还用说?朕已经下令解散所募之兵了。现在可没钱粮给他们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