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页

易货贸易是德国在缺乏硬通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其核心就是“平衡”——机器换粮食,或者军火换石油之类的,基本上维持平衡。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而不是积累黄金、白银或外国纸币。

这样的贸易形式当然有其优点,德国的外贸在2、30年代得以维持和扩张,易货贸易功不可没。

但是易货贸易也有一个缺点,让德国很难利用货币手段去透支未来——比如英国和美国在需要利用外国资源、机器和劳动力的时候,刷点钞票就行了。

而德国必须要通过易货或者……掠夺!

前者受到德国本身生产力的限制,而后者的代价其实也不小,德国必须不断扩大占领区,这会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和兵力。

“钱?”希特勒看着赫斯曼,“钱是废纸!”

“领袖。”赫斯曼笑道,“如果德国只是一个强盗,那么没有谁会信任马克。可如果我们能将德国打扮成一个正义的欧洲领袖,那么我们就能发行一种可以和美元、英镑媲美的欧洲马克。”

第297章 正义(四)

一直以来,发行欧元或欧洲马克,都是赫斯曼所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在战后领导世界经济考虑,也是世界大战的需要。

历史上,德国面对的三个主要敌人中的两个——英国和美国都拥有一种“国际硬通货”,可以用纸币从国外购买到战争所需要的物资。

而德国却没有自己的“硬通货”,想要从国外得到物资,要么靠抢要么靠换。

抢的前提是占领,而占领许多不准备吞并的国家,又会给德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而且被占领国家的生产效率,也不可避免会变得低下。

换的前提是德国拥有足够的富裕产能可以生产出用于交换的物品,比如机器、飞机、汽车和武器等等。但处于战时的德国并没有这样的生产能力。

所以赫斯曼早在二十年代,就开始布局欧元和欧洲银行,希望可以通过发行一种超主权的欧洲货币,让德国也拥有自己的“硬通货”。

如果“欧元”或“欧洲马克”可以在德国节节胜利的时候出现,是很有可能被那些需要仰仗德国保护的欧洲国家所接受。而一个由德国领导的欧洲联盟也就会在德国打败英国的同时出现在欧洲大陆上。

“领袖。”赫斯曼缓缓地说着自己的打算,“金钱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忽视,它不仅是贸易交换的凭证,而且还是资本的象征物。国家社会主义应该引导资本而不是消灭资本,也不是完全控制资本。德国统治下的土地是可以吸收欧洲友好国家的资本进行开发。譬如在西乌克兰新建钢铁厂和矿山的投资,完全可以从瑞典、瑞士或荷兰吸纳。如果我们用进口的机器和进口的资本去开发西乌克兰,那我们自己等于什么都没有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