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页

夏尔·戴高乐从一位波兰军官手中接过指挥棒,然后走到了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前面。地图上展示出来的是波兰联邦目前面对的严峻的防御形势。波兰联邦“太大”了,需要防御的地方太多,而且还被德国本土、东普鲁士、波罗的、波希米亚、斯洛伐克和苏联的国土包围。想要采取“寸土必争”的战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波兰联邦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可能在每一条边境线上都部署重兵进行防御。”夏尔·戴高乐说,“因此只能采取重点防御和机动防御相结合的战略,将整个波兰联邦划分成‘重点防御区’、‘机动防御区’和‘暂时放弃区’。”

戴高乐用手里的指挥棒点了下属于波兰自由邦的布列斯特和平斯克;属于乌克兰自由邦的基辅和利沃夫(乌克兰自由邦首府)。

“布列斯特、平斯克、基辅和利沃夫都是重点防御区。”戴高乐说,“由于波兰面临多线开战,因此坚守整条毕苏斯基防线是不现实的,波兰联邦没有那么多的兵力。

但是毕苏斯基防线上的三个重要支撑点布列斯特、平斯克和基辅却有很大的坚守价值。另外乌克兰自由邦的首府利沃夫也必须坚守,因为那里是波兰的重工业中心。而坚守这些地区,将能够最大限度拖延苏军的进展,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为西线的机动防御作战取得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第250章 准备开战(五)

戴高乐,或者说是法国陆军总参谋部提出的“重点防御”方案,其实就是死守困守几个大城市。

具体说,就是重兵死守布列斯特、平斯克、基辅和利沃夫四座城市——由于吞并了右岸乌克兰和立陶宛,现在的波兰联邦和苏联的边境线弯曲绵长,超过了2000公里!想要全线布防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便在20年代就开始营建的毕苏斯基防线,也只是重点防御右岸乌克兰地区,同时在西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重要城市进行布防。

而在戴高乐提出的建议中,波兰东线的布防被进一步收缩,以便节省兵力,同时又能让每一座设防的城市可以分配到足够多的兵力。

“布列斯特、平斯克、基辅和利沃夫应该要塞化。”夏尔·戴高乐说,“并且储备上足够的粮食和弹药,做好坚守12个月的准备。而每一座重点布防的城市都应该拥有充足的兵力,至少需要部署5个没有机动能力的步兵师,配备足够数量的大炮,并且还要充分动员民兵。”

在如今的波兰,大炮并不稀缺,兵源也不缺乏——特别是在乌克兰自由邦打毛子,连动员都可以省了!

因为在沙俄崩溃后的二十年内,乌克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已经从原本的兄弟变成了如今的死仇。在右岸乌克兰脱离俄罗斯(苏俄)的过程中,乌克兰人就对右岸的俄罗斯人进行了清洗——先是屠杀,然后在奥丽加女皇的抗议下改为了驱逐,但是在驱逐过程中依然有许多老人和孩子死去!

然后,轮到了苏联对东乌克兰的乌克兰人下手了!1929年、1930年、1931年这“三年困难时期”,左岸乌克兰成了地狱,数以百万计的乌克兰人活活饿死,而且苏联当局还禁止他们逃往右岸乌克兰,还不允许波兰联邦境内的乌克兰人接济他们的同胞……

而且在右岸乌克兰和西乌克兰合并为乌克兰自由邦的这二十年内,那里的乌克兰人生活得相当舒服——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又不多,而且还实行了土地平分,日子再不好过就奇怪了。

所以在乌克兰自由邦,是没有一个乌克兰人在期盼苏联红军来解放的。

一旦苏军入侵,乌克兰自由邦可以毫不费力地组织起上百万人参加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