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页

“听上去相当有吸引力,波兰联邦成了一堵墙,将德国和苏维埃俄国隔绝开来。这样在德国输掉这场战争后,至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东部边境线。不过这个方案对我们波兰也是有利的,我可以接受,也可以去说服波兰临时国务会议。但是……我们波兰人不能参加西线作战,这是我们的底线!”

毕苏斯基甚至不用分析,也能猜到赫斯曼的意图——当然只是部分意图。毕苏斯基当然不会想到,赫斯曼想要“制造”出一个比历史上更强大的波兰,来让苏德同盟变得更加牢靠……至于毕苏斯基会不会在德国战败后,背信弃义反咬德国一口,赫斯曼根本不在乎。反正大波波只要能扮演好一个让苏德两国都恨之入骨的大反派就行。

当然,让这个库尔兰自治邦加入波罗联邦只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在赫斯曼的计划中,由库尔兰自治邦和爱沙尼亚组成联盟国家才是首选。而为了满足《十四点和平条件》中给予波兰入海口的要求,赫斯曼计划将属于库尔兰的利耶帕亚交给波兰——这当然也是个预案,在波罗放弃对西普鲁士省提出领土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实行。对于库尔兰自治邦的未来,赫斯曼已经准备了几个应对的方案。

第五十章 库尔兰计划

在马德格堡监狱和毕苏斯基的会面,只是双方一连串接触的开始。一方面如此重大的事件是不可能由一两次会面商谈就达成一致的。

另一方面在苏德之间重建一个大波兰只是《灰色方案》的第二号方案的一部分,而《灰色方案》本身不过是一个应对最坏局面的预案。

而在1918年初,形势仿佛还没有坏到这种程度。当赫斯曼在2月15日(离开马格德堡后,赫斯曼还去里加湾视察了一番)返回柏林的时候,消息还不算太坏。在伊普尔附近发起的攻势取得了一些进展,已经收复了第三次伊普尔战役(1917年7月22日到11月6日)中的全部失地。不过在索姆河一线进行的阿拉斯和拉菲尔攻击,却没有取得新的进展,显然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已经受阻。

两次近乎孤注一掷的攻势,虽然都取得了一些成功,而且相对于西线过去四年的阵地战而言,采取新的进攻方式的德军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夸耀的。但是当赫斯曼坐在大总参谋部的餐厅里用午餐的时候,他还是感觉到了压抑的气氛。这和大约一年前,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时大总参谋部内的情况刚好相反。

“三月份和四月份可能还会有三次大规模的攻势,那时应该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是的,多半可以迫使法国求和,他们的鲜血都快流干了,应该坚持不了太久。”

赫斯曼在东方处的两位同僚,豪斯霍费尔上校和施莱彻尔少校正和他议论着前线传回来的各种消息。三个人都神神秘秘地坐在角落里,和其他用餐者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他们可以比较放心地谈话。

“也许法国人会像俄国人一样,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崩溃。”赫斯曼叹了口气,“也许不会,那么我们就有麻烦了!”

其实他已经很清楚法国人不会崩溃了,鲁登道夫的发动的两次进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并没有给予敌人难以承受的杀伤——现在毕竟不是飞机呼啸,坦克轰鸣的二战。除非于是东线俄军“士兵指挥军官”的情况,要不然就算突破也不过是几十公里顶天。而且双方的伤亡都差不多,就是杀敌一万自损九千这样的交换比。与其说是在打仗,不如说在拼人口……现在英法一边一下子多了美国这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国家,许多头脑清醒的德军军官,其实都已经知道事不可为了。

“路德维希,你的那份‘大波兰’计划弄得怎么样了?如果形势始终不能好转,我们就会需要它了。”豪斯霍费尔上校说。现在大总参谋部已经在准备求和了,制定《灰色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得有计划的去投降!决不能跟俄国一样,对外输得一塌糊涂不算,自己人再来一场内战。

而要求和,当然就要参考《十四点和平条件》来了,其中就有关于波兰的。既然敌人要给波兰入海口,那就给吧!旦泽是不行的,那就只有在新占领的俄国土地上找个港口了。

所以赫斯曼提出的“大波兰”方案,在大总参谋部的高层看来还是不错的。既能保住旦泽,又能把波兰变成一道隔绝俄德的屏障。这样,未来俄德建立巩固同盟就很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