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页

这些观点是和常喜乐的观点相悖,常喜乐觉得读书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路子发展,而冯天钦却拘泥于一条路。冯天钦并非是官迷,也是有一颗悲悯天下的心,只是想法太过局限,与常喜乐背道而驰。

这也使得冯天钦只注重看些科考相关书籍,对于其他从不曾理会。

如此一来就不符合常喜乐的要求,冯天钦带出来的学生必是会跟他一样的观点,若是真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罢了,若是没有只会让孩子更加迷茫。

冯天钦也知道常喜乐的想法,只是两人并未点破,冯天钦以不便为由婉拒了。

常喜乐后来还给冯天钦送来高元收集来的往年试题,虽说两人观点不同,可不得不说冯天钦的学问非常好。且冯天钦虽然固执,却也是基于自身条件。依照冯天钦的学问,还是很有可能一路扶摇而上的。所以他坚持走科考这一条道路,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不适合其他人罢了。

常喜乐此举也是为了卖个好,若是高元能考中,那就是结了善缘。反正这种东西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前世那种历年真题满天都是,也没有出什么乱子。

常喜乐告别冯天钦,立马就去寻宋挽呈。

宋挽呈见他们到来,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会直接把我给否了,还算你有点眼力劲。”

常喜乐没有想到宋挽呈这么直接,他还一句话没说呢。

对方干脆,常喜乐也就直接开门见山,态度极为诚恳的邀请,“不知宋秀才可愿到我们桃源村为孩子们教导?”

“常秀才才学不比我差,为何不亲自教导?”

常喜乐将之前与冯天钦的解释告知于他,宋挽呈顿时眼睛一亮,“你还能整治斥卤之地?”

“如今还未正式着手,不过八九不离十。”

宋挽呈唏嘘道:“不曾想你小小年纪竟然这般厉害,连农学之事都这般清楚,你简直生下来就是让人嫉妒的。”

常喜乐笑道:“多谢宋秀才夸赞,不过是农家出身,自然平日对这些多为注意罢了。”

宋挽呈摆摆手,“你我二人莫用这般生疏,若你不介意我们以兄弟相称,我就占个年纪大的便宜,称你为常弟。”

常喜乐从善如流,拱手道:“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