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页

“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吧?”望着大光府城头的大宋龙旗,文天祥就忍不住叹息起来。蒲甘并非大宋之土,收为藩属就罢了,这样赤果果吞并,而且急不可耐地下手,蒲甘的土著怎么能心服口服?肯定会有人起兵反抗,到时候就要生灵涂炭了。大宋就算侥幸获胜,也坏了仁德之名,只怕四方蛮夷都要将大宋和暴明等同了。

现在只能靠多施仁政来挽回人心了。文天祥想到这里,不由加快脚步。教化蛮夷这事儿他有经验——大明在明洲的作为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不行仁义,一味使诈用暴,虽然一时得逞,但是明洲人口损失太大,本来人口密集的繁华之地都成了死城荒地,不得已只能想方设法不远数万里从中原移民过去,真是劳民伤财,而且效果也不显著。大明人口多,底子厚,禁得住折腾,大宋现在可没这样胡闹的本钱……

“烧!快点烧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隐约在文天祥耳边响起。正在低头赶路的文天祥抬头一望,眼前是个白塔林立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白塔排成了一列,仿佛有数十上百。白塔中间还有一座由精美木刻组成的大门,雕刻多到了繁杂的地步,没有什么美感。大门前方拥着不少看热闹的人,有打着赤膊的土著,也有拎着横刀的汉人——他们绝大部分是汉商,大光港原本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商港,有不少汉商往来。而在大宋控制蒲甘之后,这里就愈加繁荣。因为蒲甘盛产稻米和大象(大象是蒲甘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南番和天竺,它们也是生产工具),价格又非常便宜,便成了在天竺作战的八国联军采购物资的重镇。不过八国官方不好出面,毕竟大明和大宋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于是就只能委托商人出面,这大光府的商埠内自然随处可见汉商的踪迹了。

文天祥快步走了过去,他身材高大,哪怕站在人群外围,也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况。看热闹的人们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半圆的中间堆放着许多书籍,看样子似乎是佛经什么的。还有一队穿着闪亮胸甲,持着长枪的士兵在维持秩序。还有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拿着火把点燃了那些书籍。一个穿着紫袍头戴长脚幞头的大宋官员站在那堆书籍旁边,正是文天祥在临安做官时的同僚苏刘义。仿佛就是他在指挥焚书!

另外还有几个老老少少的和尚也被几个宋兵从寺庙里面押了出来,个个都满脸惶恐,仿佛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一般……

第799章 是教化,不是烧书

“这位老哥贵姓啊?”

“免贵,姓赖。”

“赖老哥,您可知他们是在做什么?”

“烧书啊……”

“什么烧书啊!赖宝,你不懂不要乱讲!”

文天祥找了个看上去老实巴交,又上了点年纪,穿着短衣,拄着把横刀的汉子打听起来。两人才聊了几句,就被旁边一个满脸横肉的高壮汉子给打断了。

“这是在教化,不是烧书,教化是读书人的事情,咱们跑海的汉子不懂,不懂别瞎说!”

“雷爷说的是,小的不懂,是胡说的。”这短衣老汉正是赖蛤蟆的父亲赖宝,他和儿子赖福已经跟着雷霸天的船到了孟加拉湾,这段时间就在大光和位于孟加拉梅克纳河下游新建的河边港跑运输。他们暂时还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危险的事情——雷霸天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行事并不鲁莽,先踩点儿再做买卖的道理他知道,而且做那种买卖又不是多劳多得,那可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一辈子的营生。

不过赖家父子也没有寻找赖蛤蟆,赖蛤蟆在英军里面算不上名人,留守在吉大港的英军也不是赖蛤蟆所在的旅——赖蛤蟆现在入了英王近卫火枪兵团,跟着陈淮清混呢。这会儿多半正在天竺大英国的首都英都府(就是博格拉)替陈淮清看大门呢。

“雷老板,在下文祥,是日本国过来做象牙生意的。”文天祥很四海地冲着雷霸天一拱手,对这个凶恶汉子笑了笑。“在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打听一下大光此地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