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三次长夜55 决战(五)

长夜年代记 暮色光辉 1028 字 2022-08-27

得出阿姆斯特朗的多重思维博弈的结论后,郑鸿博为整个推论加入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即:全局是由阿姆斯特朗制定计划,并且负责统一指挥。

可是在全南极的通讯在相互屏蔽的情况下,阿姆斯特朗是如何做到指挥的呢?

即使郑鸿博已经通过了推理,得出了答案,还是必须反推过程,证实结果。

这时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郑常达曾经和他讲过的一段近古时代的故事。

第一季文明爆发的最后一场世界大战,德国以全新的技术与战术理念,用全机械化步兵师突破了被认为不翻越的阿登高地,绕过了号称不可攻破的马奇诺防线,灭了法国。

当时的德国陆军教条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最出色的指挥官,随时要习惯运用新技术突袭对手,而又要随时防备遭到对手使用的新技术突袭。

这句话在郑卿看来相当的经典,而写出这样经典教条的德国陆军,很显然没传递给他们的本国空军。

在后来的伦敦上空,吃了一次又一次败仗的德国空军,怎么都没想到,英国人已经发明了雷达,他们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被这种更先进的技术牢牢掌控。

郑鸿博此时想到了山德拉.德西尔最近提及的新通讯方式构想。即:质子衰变过程中,其内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微粒子纠缠,可以无视距离的相互作用。

而这种技术更适合太空星际远航,在通讯无法超越光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微粒子相互纠缠作用,无视距离的进行以结果来反推论过程的瞬时通讯。

但在目前状况下,人类文明被封锁在防护罩内,这种科技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并没有被进一步的研究。

但郑鸿博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他急忙呼来山德拉:

【大胡子!你说的那种微粒子的相互作用,是否可以无视任何信息干扰?】

郑鸿博对性格开朗的山德拉.德西尔说话倒是很随意。

山德拉想了会,然后肯定的回答:

“应该是这样的,应为衰变中的质子,其释放能量的次原子与相关粒子之间相互之间的纠缠效应是绝对的。我们尝试过无数种干扰方式寻求对其阻隔,都无法影响或割裂它们之间的关联。”

郑鸿博进一步发散思维:

【那么如果让你做个单一显示缠绕反应的微粒子通讯器,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