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页

虽然每天都是这么烦杂喧嚣,但是朱济世却是非常的神采奕奕,整天都在临时王宫里会客,开会,写信,下达谕旨。似乎又到了克复广东,初立一国的时候了。

这时他正笑呵呵地听着苏玉娘在给他比手画脚地说着在杭州见到漕帮领帮潘元祥的事情呢。

“潘和尚(潘元祥的绰号,江湖上流行在背后唤人绰号,朱济世的绰号是朱鬼子)老迈地不成样子,不过六十几岁,就耳聋眼花,都是几个徒弟在主持局面。听说我是王妃,还让几个徒弟扶着磕头,口称娘娘千岁……那几个徒弟也跟着一起跪下去砰砰地碰头。潘和尚就哭出声来了,冲着我说:娘娘千岁哪,我们漕帮上下数十万人都是本分人,只求过个安生日子,现在漕运断绝,大家伙没了进项,苦都要苦死了,娘娘千万可怜可怜我们,赏口饭吃。我也就含糊答应了,潘和尚还让人取了几幅字画送我,里面还夹着10万元汇丰行的支票。这漕帮到这个日子,说实在的,也真有些可怜见的……看来之前咱们误会漕帮了,他们压根就没有那么大的心思。”

苏玉娘就是个江湖大佬的性子,讲义气,够朋友,吃软不吃硬。潘和尚一哭二求三送礼,玉娘的心自然软下来了。青红帮的仇怨是一二百年的老账,她和潘和尚根本不认识,哪有什么恩怨?

朱济世笑吟吟地听她说完,却又把笑意一收,摇头叹息道:“玉娘,咱们毕竟都是混过江湖的,红花青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自然知道。而且青帮的几十万众也是孤的子民,哪有看着他们饿死的道理?”

他顿了一下,又问:“让青帮子弟移民婆罗洲和满洲的事情,你和潘和尚说了吗?”

苏玉娘笑道:“说过了,说过了,潘和尚满口已经满口应了下来,说是会尽快说服下面的徒子徒孙,不过他们漕帮子弟安逸惯了,还是想早日能通了漕运。”

朱济世嘴角一勾,露出一丝似有似无地笑意,潘和尚装得不错,但是却没有坦白北朝使者来访的事情。这个在苏玉娘看来或者是江湖义气,然而眼下三国相争,哪里能讲什么义气?这潘和尚看来是存有些大心思的。

不过眼下还不需要点破,可以静观其变。漕帮弟子到底不是天地会和白莲教这种造反派。他们一百多年来都是安安分分的搞运输,能有多少造反的心思?即使衣食无着,多半也会向黑社会的路子发展。真正会反的,恐怕百中无一。现在可以一边看着北朝,一边梳理江南,还且看杨秀清怎么出牌吧。

第440章 温水煮儒生

同苏玉娘说完了话,朱济世又召左宗棠、罗泽南、骆秉章、钟子良还有王德虎等人入宫议事。

骆秉章一见朱济世就一揖到地,汇报道:“王上,三省童生六万余人,已经齐聚应天,复试之后,大明便可得良才万千了。”

朱明的秀才考试,根据制度应该分成县试、府试两轮。不过眼下江南初定,地方政权并不完备,许多地区连司法官员都未曾配备,更不用说学政官了。自然无法进行县试、府试,干脆全都集中到应天府来考试。考试的地点就也不在应天城内,而是在明孝陵内。明孝陵占地面积极大,围墙之内所圈的寺院就达三十多所,有足够的地方安排这六万童生进行考试。

朱济世笑道:“那就有劳骆卿了,考试的题目可曾出好?”

现在新大明的科举可不是读好《四书》《五经》就可以过关的了,还有策论和各国政治之论。如果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一定考不上的。而且变化还不仅于此,刚刚起步的新式教育也开始和科举选材制度结合在了一起。凡是新式中学毕业生,都可直接拥有秀才功名,而新式大学毕业生则拥有举人功名!

当然,现在新式学校的毕业生数量很少,不可能靠他们来掌握朝廷,而且新式教育本身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基本都被日益扩张的新式教育体系给吸收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