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白天下

“还有一人,姓杜名杲,邵武城关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杜颖。以荫补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

“嘉定十二年,率军往援除州,解金人之围。激战中,面部被射中二箭,不但没有下战场,而且方寸不乱,沉着指挥战斗,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最终打退了金兵的进攻。”

“现担任庐州节度推官,也可派往汝州或河南府。”

杜杲,也是一位抗金的爱国将领,更是一位学者,算是文武全才之辈。

在历史上,杜杲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晚年以宝文阁学士致仕。

薛极也曾经暗中拉拢过此人,可惜对方风骨极佳,不愿意跟史弥远等人同流合污,因此这些年来虽然建功不少,却宁愿待在地方,也不愿高升朝中。

“哈哈,薛卿不愧是朕的智囊啊,就定他们两个了。”

“不过,此二人牧守一方绰绰有余,‘总督国战’还差得多,朕也推荐一人,让薛卿品评一番。”

薛极以为官家还要继续发难,没想到他自己有了人选,心中也有些纳闷,貌似年轻人中,没谁能符合这个条件的?

听听,官家居然要这人去“总督国战”,这必须是一个有能力、有声望、有地位,还得有身份的人啊。

“朕要推荐的人,大家也算是熟悉,这两年来没少给诸位带来惊喜。郭默,武状元出身,曾经的‘敦武军’都统制,卸任的‘兵部侍郎’,当然现在也还在职‘提点皇城司’。”

听到官家推荐的人是郭默,有些人心中默念“果然是他”,脸上露出一丝欣慰。

史弥远却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还想着拉拢郭默呢,怎么能让官家如愿。

他现在都有些后悔,刚才怎么就没站出来推荐郭默呢?

“启禀官家,老臣有话说。”

看到百官之首的史弥远站了出来,本来还想发言的几位大臣,也收回了即将迈出去的脚步。

“哦,不知史相有何高论?”

赵扩饶有兴致地看着史弥远,其实,赵扩的心情也比较复杂。

这两年来,在郭默的帮助下,赵扩不仅自己身体状态越来越好,朝中的权力也一点一点收了回来。

现如今,如果有必要,借助自己官家的身份,赵扩完全可以在朝堂上,跟史弥远分庭抗礼。

至少在列重臣里,礼部尚书程珌、户部侍郎岳珂、兵部侍郎孟宗政是完全站在自己这边的。

而刑部尚书赵汝述,自请在外,遥领刑部而已。

就在今年年初,赵扩又调江陵知府宋慈入朝,升迁为刑部侍郎。

在赵汝述不在的日子里,宋慈算是刑部真正的话事人,只是资历尚浅,在朝堂上一般上不发言而已。

这个人也是郭默推荐上来的,多年基层经验,又经历了江陵之战,做了一年多江陵知府之后,直接就让官家给调进了刑部。

六部中竟然只有吏部尚书薛极算是史弥远的人,而兵部尚书胡榘已经倒向了日渐强势的赵扩。

本有机会成为大理寺卿的聂子述,却因为前江陵知府的原因,迟迟没能如愿,现在看来恐怕再无翻身的机会了。

因此,史弥远这两年过的有些憋屈。

完全是“温水煮蛙”似的,当他感到不妙的时候,发现很多重要的位置上,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人了。

所以,他才对郭默这样的上心,孤注一掷,势在必得的架势。

“官家,郭默虽然勇力过人、武略无双,毕竟没有过理政的经验。而且年龄也太轻了,冲锋陷阵可以,真的要总揽全局,至少身份上还是要差一些的。”

史弥远说的也算客观,毕竟他还想拉拢郭默,不可能真的去抹黑他。

“史相所言甚是,那么你看‘燕王’殿下如何?直接把‘燕王’的府邸,设在洛阳城好了,听说那里的洛阳行宫也是现成的。”

“这个”

史弥远还想着,官家怎么也得在郭默的事情上,再争取一把,毕竟这两年官家可强势的很啊。

没想到自己就说了那么一句,官家竟然放弃了争论,直接剑走偏锋,把“燕王”推了出来。

推出“燕王”可就不一样了,身份象征意义更大,就算不能理政,配备一些有经验的大臣就行了,这不是郭默能比得了的。

“官家,洛阳城地处前沿,‘燕王’殿下身份尊贵,怎么能亲身犯险,还是另派重臣前往为好。”

史弥远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自己一党的附和。

“薛卿,你以为史相所言如何?”

赵扩没有直接跟史弥远争论,而是又对准了薛极。

笑呵呵的,似乎根本就没有因为史弥远,一而再地反驳自己而生气。

薛极看到赵扩的眼神,莫名地感到一丝害怕,仿佛是一只老狐狸正在诱骗小白兔一样。

可是,自己经常被人在背后说“老狐狸”,怎么现在会有这种感觉?

不过,他还是组织了一下语言,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链子,必须得把官家这次的决断给压下去,要不然今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

“启禀官家,史相所言完全在理。郭默太过年轻,且身份不够,而‘燕王’也算是幸进之人,无论军政恐怕都难以服众吧?”

赵扩还没说话,站在文官对面的兵部侍郎孟宗政,再次出班道。

“薛尚书,您老恐怕是忘记了,‘燕王’殿下之前几次下令,都屡建奇功,连这次能收复洛阳,都是出自‘燕王’殿下的手笔。”

“您又怎么能说,‘燕王’殿下不通军务呢?”

孟宗政是老军务了,他当然有资格来说这个话。

更关键的是,孟宗政也算是半个知情人。

很明显能看出,官家这是在一步一步给史弥远一系的人挖坑啊,他也乐得掺和一把。

“‘燕王’殿下的确下了几次军令,而且的确也见了奇效,但真正落地实施的,毕竟还是郭默,还是‘敦武军’等三支劲旅。”

“在后方指挥,和在前线对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刀剑无眼,万一‘燕王’殿下有个什么闪失,是你来负责,还是我来负责?”

见到孟宗政居然敢站出来反驳自己,老薛极很是不屑,也有一丝恼怒。

他从骨子里看不上这些舞刀弄枪的人,这也是宋朝士大夫的通病。

“呵呵,薛卿真是通达之人。看来史相跟薛卿,都反对让‘燕王’或者郭默,来做这‘总督国战’之人了?”

“总督国战”,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从官家的嘴里说出来这个词,看来当年那位热血澎湃的官家又回来了。

经历过当年“开禧北伐”的老臣们,不自觉的有些担忧,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劝阻。

史弥远和薛极对视了两眼,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说错什么。遂拱手称是,敬请官家再选贤能。

赵扩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竟然从御台上走了下去,在“大庆殿”里走了半圈,仿佛要将这些文武重臣好好地看上一遍。

当赵扩再次回到御台上的时候,深深地吸了一个口气,在心中默念道。

“小七啊,不要怪爹爹心狠,是时候给你加点儿压力了!”

“众卿,朕今日要通告给大家一件事情,众所周知‘燕王’殿下是朕收的一位义子,赐名‘赵昊’。那么众卿想不想知道,他本来的名字叫什么?”

赵扩再次环顾群臣,最后将目光落在史弥远和薛极身上。

“哈哈,他的名字叫郭默——”

“什么?”

“这怎么可能?”

“原来如此——”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吗”

赵扩高高在上,俯视着群臣,欣赏着此时此刻群臣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