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伐蒙之策

听了郭默的想法,众人都没有反应,老程珌一时间也没摸透郭默的心思,却又不好意思冷场。

“命‘敦武’军副都统王坚率兵三万为左翼,出太原而上云、朔,大哥率‘靖难’军四万为中军,出居庸关北进大漠,而三师傅率‘靖难’军三万为右翼,北出密云向西北扫荡蒙古各部。”

“朕给窝阔台的期限会截止到三月底,如果还见不到对方归还那数州之地,就按这个进军方略执行。”

“当然,朕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这个方略朕会一并夹在给窝阔台的书信里,做人嘛先礼后兵的道理咱们还是要讲一下的。”

书房里鸦雀无声,即便是老程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师傅,如果,我是说如果窝阔台真的在三月底归还了这数州之地,您真的会信守承诺,不再兵进大漠了吗?”

好半天,二徒弟武南天才问道,心里却有些紧张,生怕师傅真的将眼光只盯在那几处残破的边州。

要知道,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多为战乱之所,而最为繁华的区域,现在早已经在大宋的治下。

如果他是窝阔台,很大程度上会放弃那几个如鸡肋般的边州,而避免跟大宋这十万虎狼之师起冲突的。

“当然,君无戏言,朕是怎么说的就会怎么做,如果窝阔台真的够朋友,愿意给朕这个面子,朕也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的。”

看到二徒弟的脸色,逐渐地显露出极度失望的神情,而书房中其他文武,也是一脸的落寞,郭默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不过呢,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毕竟朕又不是亲自在一线指挥的,个中的细节自然也没有诸位统兵大将把握的准确。”

“如果某些忠君爱国的统帅,不想让绝佳的战机熘走,而甘愿背上违抗上命的罪名执意伐蒙的,朕也会在事后给他一个自辩的机会。”

好嘛,这是好人自己来做,恶人别人来当?

还是说,压根儿就是准备着来戏耍窝阔台呢?

书房中的人面面相觑,就算是一向以学究形象出现的刘克庄,都有些忍俊不禁。

众人纷纷告辞离去,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准备,独独大哥郭靖留了下来。

“大哥,你可是对北击蒙古有不同的看法?”

房间里只剩下了兄弟二人,郭默就自然了很多,也不在桌桉后边待着了,兄弟二人相对而坐。

“二弟,大哥也知道你即将迁都到中都,北赶蒙古势在必行,而燕云十六州的收回,是我汉家子弟多少年来的梦想。”

“可是,一想到要同大汗的子孙再次兵戎相见,又是咱们主动地北入大漠,大哥就莫名地有些不忍……”

面对二弟,郭靖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他本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郭靖的心里,自己从小在大漠长大,抛开民族纠葛来讲,其实他挺喜欢和怀念自己的童年。

有娘亲和弟弟在身边,又有七位师傅传授武艺,在艰难困苦的年代,更有哲别、铁木真、拖雷、华筝等大漠当地人的照拂。

即便是如今长大了,对于这些人的恩惠,他依然深深地记在心里,不曾忘却。

蒙古人如果南侵大宋,郭靖可以义无反顾地率军前往抵抗,身先士卒也好,血战沙场也罢,即便是死在战场之上,郭靖也不会有半点退缩与迟疑。

他是这样想的,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另一个时空里,还是在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

可是,马上要进行的战争,是他们要主动北上,听二弟的意思,不仅仅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剩下的几个州府那么简单。

一想到那里是大汗的故地,有着大汗留下的子孙,即便窝阔台再怎样的铁血、恶毒,他终究是大汗的儿子,是华筝和拖雷的亲哥哥。

想到这些,本就忠厚、重感情的郭靖,不禁就有些犹豫。

“大哥,我和你一样,也是在大漠长大的,可以说那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可是,你我如今不仅仅只是两个人而已,我们身后站在无数个大宋的子民,一举一动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

“将都城迁到中都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北疆的防守,未必是只针对现在的蒙古人。”

“北疆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之事由来已久,近有蒙古、女真、契丹,远有突厥、匈奴等。”

“当年雄才大略如秦始皇者,也不过是修筑长城,以御匈奴,历朝历代也不断地在增修长城,可是真的防住了吗?”

“长城毕竟是死的,而我华夏子民自立自强,有着丰厚的国力和彪悍的军队,向百姓和外族不断彰显自身的实力,才是真正能持续地屹立于这片热土的根本。”

“该是我们要拿回来的,一寸土地都不会遗漏,至于其他的利益,一切就看机缘了……”

骨子里,郭默也并非是一个好战分子,只是“固有”的情节,让他无法看到那些“该有”的疆土旁落。

在郭默的心中,后世那个雄鸡昂首的疆域,才是他真正要实现的梦想,一点都不想失却。

当然,因为时代的局限,一些偏远的地区现在拿过来未必能够很好的开发,那始终只是郭默自己的一番执念罢了。

不过,就算是他自己无法完成,也会将那份雄鸡昂首的舆图勾勒出来,留给自己的儿孙,让他们去为之奋斗。

将这份舆图作为大宋疆域梦想的底线,至于最终的成就能够膨胀到多少,那是儿孙自己的事情。

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一代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和担当,郭默不是圣人,也不会长生不老,他照拂不了那么许多。

看到大哥还是有些犹豫,郭默索性就给他讲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已经发生过的五胡乱华,对身居高位这么久的郭靖来讲,他自然是知道这些的。

第二个故事是蒙元入侵,一统华夏,将治下之民分为四等,而赵宋的汉人自然是排名最末,期间的悲酸苦楚一言难以避之。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满清的入侵,什么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什么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蒙元入侵的故事,郭靖还能听出来,这是二弟将眼前的局势彻底逆转,假象了蒙古铁骑的空前强大,能够横扫寰宇。

他不知道的是,郭默所说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历史。

当然,如今被郭默这个异数彻底改写了,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历史呢?

其实,历史只不过是一种经历和记载而已,自身经历过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而记载在文字里的,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至于第三个故事,郭靖倒是完全当故事来听的,毕竟他知道二弟有撰写“封神演义”的能力。

不过,郭靖还是被其中满清的野蛮行径给激怒了,恨不得自己就生在郭默的故事里,驱除鞑虏、恢复汉室江山。

“二弟,大哥明白你的意思,民族大义之前该如何做,大哥心中自然有数,你就放心吧。”

郭靖轻轻地在郭默的胸口捶了一拳,一世人、两兄弟,患难相扶了二十多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郭靖都作为一个大哥,坚定地在背后支持着自己的二弟。

“大哥,我当然相信你的能力和态度,收拾一只没有了牙齿的老虎而已,我只是不想让你有什么心里负担而已。”

应对蒙古人的方略确定了,郭默随即就开始给窝阔台写信,还真的将他之前所说的出兵方案给附录了进去。

这是妥妥的阳谋啊,十万劲旅入大漠,且看你窝阔台如何应对?

信使出发了,为了应对沿途可能出现的危险,郭默特意抽调了十名“锦衣”随行。

“锦衣”中人,虽然现在放到江湖上,还算不得多厉害的存在,但是在军旅之间,却是可以堪称无敌。

原本就是从各支劲旅中挑选出来的悍勇之辈,又经过了三年“锦衣”的试炼,再次放回到军队中,简直就是在降维打击。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郭默又开始了自己的训徒时刻,武南天和哈吉也被他叫了回来,尤其是哈吉,这小子的武功实在是蹩脚。

今年都已经二十一岁了,居然还停留在三流水平。

郭默算是看出来了,也许这位四徒弟的极限,哪天能达到二流境界就是顶天了。

郭默也顾不得什么祖训不祖训的,毕竟二人师徒一场,郭默私下将“盘龙棍法”里的运气、练气之法传给了哈吉。

当然没有告诉他这是什么名堂,只是叮嘱他千万莫要传给任何人,只传授了运气、练气之法,而没有传授任何招数,郭默这样也能自欺欺人地认为并没有坏了祖上的规矩。

这是由外而内的修炼内力,即便是在战场厮杀中,只要运用此法不仅平常的招数会威力大增,还能够不断地磨练和增加自身的功力。

“师傅,您有这么好的功法怎么不早点儿传授给徒儿啊,您要是早传给了我,说不定我就能比二师兄先到一流境界呢。”

这个哈吉,得了便宜还在卖乖,被郭默狠狠地瞪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