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朕给你们挑选的主君如何?

可这些东西呢?

从他们来到这里,他就没见过有任何人去管过它们。

就那么埋在土里,自己生长。

可结果却是,亩产五千斤!

老天爷

5000斤是多少的粮食?是什么概念?

仅从食物需求上看,若是按照每个人每天半斤、甚至一斤的粮食来计算的话,这些东西三四个月种植下来,就足够一个人吃13年的!

当然,这是在不缴纳赋税,没有任何其他开支的情况下。

但即便如此,也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如果全国、整个大明朝境内都种植这些农作物。

不考虑其它外在因素的情况下,真要饿死一个人,得有多难啊!

关键,这里可是大草原啊。

还不是像大明朝境内种植的那些水稻和小麦一样,是需要良田,需要耕地才能种植的。

这里的土地,不跟他大明朝境内的那些荒地一模一样吗?

就这么一埋一种,一季亩产五千斤!

不需要精心照料,不需要良田种植,成长的周期短,产量还奇高

这叫做红薯和土豆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的缺点!

这样的东西,简直违背天理!

一旦这些东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能产生的影响

他于谦想想都感觉奢侈。

不说此次这些东西帮助明军度过难关的事情,光是这些东西对大明朝的价值,就足以功盖天下!

就这,自己竟然还想着要与这位太孙殿下比较

他如何比较?

他于谦为大明朝做过什么贡献?

更何况,此次太孙殿下运筹帷幄,将明军来到这里后所将遭遇到的一切危机都计算到了。

甚至于连明军补给的问题都提前想到,并且解决了。

他可不像周围的这些将领们。

只会感叹眼前这些农作物的多少,然而估摸着是否足够明军使用。

他会计算!

镇北城多大?一面便是近两千丈,距城墙七八丈的范围内,一面便有近300亩地。

四面加在一起,少说1200亩地。

这还是距离城墙仅仅七八丈的范围内。

如果太孙殿下在距离城墙七八十丈内都种植了这些农作物,加在一起的土地便是12000亩!

一亩五千斤,12000亩便是六千万斤!

六千万斤啊!

足够他们五十万大军吃八个月了!

这还不敢说,这一季已经成熟,在这八个月内,足以再种植一季。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担心五十万大军粮食的问题吗?

只要撑不死,往死了吃。

能吃完吗?

想到那位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太孙殿下,仅仅靠着手下的那七八千人马,便做出了这样的成绩。

于谦便实在汗颜。

一座城池的修建,使明军五十万大军立于不败之地。

红薯和土豆的种植,将明军如今唯一的短处补齐。

可以说不用朝廷花一两银子,这50万大军就能永久的镇守下去。

可以说是太孙殿下以一己之利,扭转了乾坤。

想着这些,那于谦便不由的会想起曾经,参加科举高中之时,在那宴会之上的大放厥词。

还有太孙殿下对自己的当朝质问。

即便后来在他随军之后,对皇上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他从前的那些轻狂浮躁消磨了许多。

但本性上,他依旧还是那么的桀骜不驯。

可如今,当他看到这位他曾经向来不服输,只认为他不过是个好命的太孙殿下竟有如此逆改乾坤的手段时,他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可笑。

自己那日在那宴席之上的狂妄,到底有多可笑。

伴随着那城外挖出的土豆红薯越来越多,所有的将士们也开始将其运回到城内。

周围那些来看热闹的将领们,也都纷纷带着满心的震撼回到了城内。

而那于谦,也回到了皇上所在的将军府中。

此时正在那大堂之中仔细观察面前沙盘的皇上朱棣,在看到那于谦满脸失落,一点动静不发的走到自己身后站着时。

先是一愣,但转念便明白了什么,顿时笑了起来。

显然。

这向来桀骜不驯的于谦,怕是受打击了。

不过想想也是,都是同龄人,换做是他朱棣自己这个年纪时,不也是心比天高吗?

若不是身份原因,只怕也是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主。

面对同龄的皇太孙,也不见得有多少的尊敬。

可没办法。

就是再不服气,又能如何呢?

他朱棣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又是自家那小子的爷爷。

只怕也会受不了打击吧

自己这一辈子奋斗了一生,五征塞北,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还不及自家那小子这一趟来。

带了七八千人,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不说当初提出的缩小编制与塞北草原各部族作战的办法,就是此次过来,先建造城池,后又种出了那么逆天的农作物。

可以说这两件事已经尊定了大明朝拿下整个塞北的根基。

切断了整个塞北各草原部族的命脉!

长则十年,短则五年,整个塞北必将被拿下。

他老头子在武之一道上,一辈子的成果还不如这小子几个月。

文呢?

更不用说了。

新政推行,可谓救大明朝于危难之际。

说给大明朝续命百年也不为过。

还有那些水库、水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还有那先进的火器、各种各样的计策,每一次的出现都给他大明朝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真要是互相比较,他朱棣头一个就得被气死。

但没办法,谁叫这小子是自己的亲孙子呢。

他做百分的成绩,少说也得分给他这个爷爷十分。

毕竟这些事情可都是在他永乐朝做到的。

想不分都不行。

随即,朱棣便缓缓来到了自己的龙椅之上坐下,然后对着那一旁站着沉默不语的于谦一招手,道:“那城外的动静儿都瞧见了?”

听到这话,于谦点了点头,道:“瞧见了。”

“你怎么看?”

于谦想了想后,吐出四个字:“功过三皇!”

见这于谦也拍起了马屁,朱棣顿时大笑起来。

“三皇毕竟是先辈,无他们,便没有我们,说功过三皇就有些过了,但你要是知道那小子做的所有事情,想来与那唐时李世民比比,也不比他差。”

“朕给你们这些臣子留下这样一位主君,该怎么做,你于谦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吧?”

“朕这孙子功盖古今万世留芳那是肯定的,你们这些臣子好好做,辅左好他,还怕不能文庙武庙留名传世?”

朱棣的这番话,寓意可谓显而易见了。

在表达自己要将皇位传给这个孙子的同时,也是在给那迷茫当中的于谦指明一条路。

好好辅左太孙,日后功名,一切都少不了。

毕竟,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最高追求,不也就是像先贤一般,位列文武庙内。

而在听到皇上的这番话后,那于谦也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太孙乃是君主,他有他的路要走。

而自己这个做臣子的,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相伴而行,互相成就,何必执念于一个同辈同龄。

想明白这些的于谦,也瞬间豁然开朗,立马便转身对着那皇上朱棣,拱手说道:“多谢皇上教诲!”

见这于谦醒闷醒的快,朱棣也是笑着说道:“孺子可教。”

就当这明军之中正在因为这次的土豆红薯等物解决了明军粮食问题而高兴的同时。

那另外一边的草原联军大营之中。

那马哈木也正在为了最近明军的种种奇怪之举而困惑不解。

“按照之前的估计,如今明军当中的粮食应该已经吃完了,可那明朝皇帝朱老头到底是怎么想的,竟一点动静都没有。”

听着自己爷爷的话,一旁的也先也是说道:“爷爷,那明军不光没有为了补给的事情有有点着急,孙儿从各处得来的消息,他们还在围绕着补给线,不断的给我们下埋伏,都已经有好几波的人被明军埋伏围杀了。”

对于也先的话,马哈木自然也很清楚。

点了点头后,继续说道:“这明军如今表现出来的动静看,他们似乎一丁点儿都没有因为粮草而出现问题,难不成他们的粮草还非常充足,我们的情报有误?”

听着爷爷马哈木的话,也先却说道:“爷爷,情报肯定是不会有错的,那明军之中的粮草肯定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孙儿以为,那明军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就是为了让我们误以为他们的粮草充足,然后放弃对他们补给线的阻截?”

也先的话显然也很有道理,逻辑也正常。

可在听到这话后的马哈木,却当即摇了摇头,然后细心的教导道:“故弄玄虚这样的招式用在平时也就罢了,占点小便宜,无伤大雅。可如今是两军交战,共计六七十万人的大仗,这种手段是摆不上台面的。那明朝皇帝朱老头也不敢用50万大军的性命来开玩笑。”

“这样的大仗,打的是明面上的实力。他们明军有他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手段和优势,就看谁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故弄玄虚的小手段是打不赢这样的大仗的。也先,这样的话你要记住。”

听到自己爷爷的教导,那也先也是赶忙应是。

而在说到这里后,那马哈木似乎也坚定了自己心中所想。

既然那明军没有表现出粮草紧缺的情况,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内部的粮草还真不缺。

那明朝的皇帝朱老头也绝不可能拿他明朝的全部精锐来赌他们草原联军会不会中计放弃阻截那补给线。

一旦他们不信,再阻截个十天半个月,没有了粮食后的明军,还不都得饿死在那城中。

甚至半个多月后,有没有力气走出来都还两说。

就算他们草原联军中计,让他们送过去了一回粮草,那下次呢?

下下次呢?

补给线他们可以阻截一回,就能阻截第二回。

这样的办法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以那朱老头以往的手段来看,绝不可能这么的目光短浅。

可那明军到底是如何解决的粮食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