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一战功成,天下惊

而这8万兵马的统帅,就曾经是他朱高煦的属下。

虽然那人只听命于自家老头子朱棣的话,但他朱高煦是什么人?

他要让这些人造反或许做不到。

可要是他对这些官绅动手,还是手到擒来的。

“去,将这府中的所有人都给我喊起来,今儿晚上谁也别睡,想不到法子,就都给本王站着睡!”

随着朱高煦的一声令下,他身边的手下赶忙转身便朝着屋外走的出去。

一时间,整个中都留守府以及那凤阳府衙内,一晚上鸡犬不宁

当所有凤阳府城的官员们全部都聚到了朱高煦的大堂中时,朱高煦就只给他们留了一句话。

“镇江府不到十日的时间报备登记了近三百五十万亩的耕地,本王的要求不高,以凤阳府如此广袤的土地,本王只要两千两百万亩的登记数目,以你们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达不到要求,你们所有人的脑袋我都要带回去给老头子交差!”

说完,朱高煦便直接转身离开。

只留下听到这个数字后一脸震惊的官员们。

两千两百万亩

而如今不过36万亩

整整八九十倍!

可偏偏他们没一个人敢拦住离开的汉王朱高煦。

碰见汉王这么一位主,他们这些文弱官员们也是毫无办法。

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

这汉王爷,不纯纯就是一浑不拎吗。

什么法令、什么利弊、什么公道、什么是非。

这些跟他朱高煦有半毛钱关系吗?

劳资就知道,耕地不登记报备,劳资过不好。

老子过不好,你们一个个就别想活!

伴随着天渐渐明亮,那发生在镇江府内的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的越来越广。

即便是那些消息不算灵通之人,也都多多少少听到了风声。

尤其是毗邻镇江府的其他州府。

只要在镇江府境内的事情稍微有些关注便都清楚了如今发生的事情,毕竟远在凤阳府的朱高煦都已经得知了这些,更何况是他们。

一时间镇江府内发生的事情成为了整个南直隶境内所有权贵们讨论闲谈的话题。

毕竟他们都处于整个南直隶境内,虽然说如今还没有波及到他们所在之地。但,以朱瞻基在那镇江府当中展现出来的决心和态度来看。

将此策蔓延至整个南直隶也不过只是时间的问题。

如今整个南直隶的权贵们都已经明白,这位皇长孙所要做的事情并不像他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小打小闹,风声大雨点小,做做样子。

一口气,以铁血雷霆的手腕,直接镇压了七十八户权贵之府。

给整个镇江府行政推行定下了基调。

也给整个南直隶甚至是整个大明朝的新政推行定下的基调。

面对这位皇长孙如此强硬铁血且雷厉风行的手段,他们又如何不害怕,不担忧?

以往面对朝廷的要求,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他们都可以与之周旋讨价还价。

而这位皇长孙却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在超出了官府下达的限期后,根本不给你任何反应和缓和关系的时间,直接以最强硬的手段便镇压了一切。

况且这一天总会到自己的头上。

在所有人震惊这位皇长孙手段的同时,也让一些年长者回忆起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位朱屠夫。

在贯彻朝廷政令法令的这件事上,他们的手段如出一辙,那就是以绝对的强权镇压一切宵小。

可偏偏他们的举动又并非像一些莽夫一般只一味的、毫无理由的用强权镇压。

在他们用绝对强权镇压的同时,他们的背后往往竖着一面高高的大旗。

一时间,朱小屠夫的名字威震南直隶。

第二天一早,当朱瞻基沉沉的睡了一夜醒来后。

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或许也是镇江府内新政推行的事情进展非常好,连带着这心情也好了许多。

醒来后,完成系统的任务要求,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动笔拟写请功的折子。

这该杀的杀了,该抄家的也抄家了,该关的也关了,耕地该登记的也都登记了。

接下来便是稳定人心的时候了。

只不过他要稳定的,并不是那些官绅的心,而是那些按照朝廷法令遵照他长孙殿下命令的人。

对于朱瞻基而言,抄家那些阻挠新政推行的人,是罚。

可有罚,便得有赏。

此次在镇江府的新政推行若没有郭济的竭力行事,就绝不可能有今日之成绩。

不仅是郭济,还有整个镇江府衙中那些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的官员们,不管他们本意如何,但在这件事上,他们的举动站在了他朱瞻基这一边。

当然,这其中肯定有郭济多年主政镇江府,他们不敢违逆的原因。

但这些跟他朱瞻基没有关系。

他要的只是赏赐有功之臣,包括那些镇江府的三千兵勇。

随着朱瞻基将请功折子写好后,便命人即刻送往了朝廷。

刚做完这些没有多久,那郭济便来到了他的小院内。

进门之后,郭济先是对朱瞻基行了个礼后,说道:“殿下,此次度田令的推行虽然还未完全的结束,但局势已定,其后便只是一些零散的差事了。”

“昨日在抄家那些官绅府邸时,城内的三千兵勇表现非常神勇,微臣的意思是,是不是能给他们请点赏?”

听着郭济的话,朱瞻基只是略微思考,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郭济看似是为那些兵勇们请赏,但实则却是想将这赏赐的人情交给他朱瞻基。

毕竟身为镇江府的知府,他郭济若真的想赏,昨日抄家的那些金银稍微拿些出来都足够他赏赐了。

完全不用征求他朱瞻基的意思,毕竟此番朱瞻基前来,名义上只是为了督办新政推行。

而这赏赐之事,说白了还是他们府衙自己的事儿。

如今他将这件事摆到朱瞻基的面前,除了要将此次赏赐的人情让给他朱瞻基外,也是在表达臣服之意。

是来给他朱瞻基表忠心来了。

毕竟没有朱瞻基坐镇在这里他也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

在明白这郭济的意思后,朱瞻基又怎么能驳了他这好意呢?

“那就按照你的意思拟一份名单出来,从昨日抄家收获的那些金银中拿出一部分来赏赐给这些兵勇。”

说完,朱瞻基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继续说道:“对了,不光是他们,整个镇江府衙的官员们都有赏。另外给你们向朝廷请功的折子,我也已经写好送了出去。郭大人,你就等着升官加爵吧。”

对于朱瞻基说的这些话,那郭济似乎并不是非常的惊讶,尽管脸上依旧带着笑,但显得却十分稳重。

“升官加爵,微臣不敢奢求,不过此次推行度田令,还全仰仗的殿下坐镇。同时也为府衙中的其他官员,谢过殿下厚爱。”

听着郭济的话,朱瞻基摆了摆手,随后收敛了一些脸上的笑意后,一脸正色的对那郭济说:“此番镇江府新政之事已算完备,本殿下的计划是在三日后离开,前往扬州府,有意命你为朝廷南直隶新政督办,为临时设立职位,官衔暂且不定,你可愿意?”

对于如何保持自己与朱瞻基这位皇长孙之间的关系,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维持,郭济心中其实早有主意。

如今听到朱瞻基这么问他,郭济不过思考了几秒钟的时间,便当即表示道:“微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力!”

这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预想所发展,朱瞻基笑了笑后便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下去准备一下收尾事项,另外拟定一个人选出来,继任镇江府知府之位。当然,最好是知根知底,对此次新政推行也从头参与的人,也好将镇江府新政推行的事务再逐步的完善。”

郭济送给了朱瞻基一个封赏城内兵勇的人情,而朱瞻基则还了他一个拟定镇江府继任知府的人选。

对此,郭济自然是心知肚明,赶忙对着朱瞻基恭敬的行了个礼后,便转身离去了。

第二日下午。

应天府皇宫中的朱棣收到了朱瞻基呈上来的奏折。

瞧着这奏折上朱瞻基的字迹,朱棣的嘴角便忍不住的微微翘起。

如果没有记错,这还是他这大孙子第一次以奏折的形式给他上书。

如今瞧见,颇有些意思。

至于这奏折上的内容,也无非就是针对镇江府此次新政推行,为那些官员们请功。

其中当居首功的自然是那镇江知府郭济。

其余便是镇江府衙内的其他官员们。

对于这份奏折上面请功的内容,朱棣没有丝毫的犹豫。且不提,这是他那大孙子朱瞻基第一次给他上奏请功,就光说此次镇江府新政推行办的实在漂亮。

《仙木奇缘》

一举打响了在整个南直隶推行新政的号角。

其对整个大明朝的影响,可不仅仅只是那镇江府的一城一域。

所以对于他们这些官员们的封赏,即便朱瞻基不说,朱棣也会在今日命人拟写出折子批阅。

但既然现在他的大孙子朱瞻基已经报了上来,他这个做爷爷的,自然是要成人之美的。

不过对于这奏折内请求为那郭济册封为南直隶新政总督办的事情,朱棣却觉得自家的大孙子有些小家子气了。

人家帮你办了这么大一件事情,你却只为人家求了一个南直隶新政推行总督办这样有名无实的职位,且还没有任何的官衔。

想到这里,朱棣仔细的考量了一下接下来新政推行的事务后,便大笔一挥,在那奏折上批复道:“原镇江府知府郭济,调任为南直隶新政推行总督办,正三品官衔”

同时还为那郭济配备了三十人的班底,专门配合其在南直隶新政推行的事务。

当然,说是为郭济配备,还不如说是为朱瞻基配备。

毕竟老爷子很清楚这次朱瞻基是与他们一道的。

除此外,为保护他们的安全,还配备了一支百人的护卫队。

由镇江府内三千兵勇中选拔,俸禄翻三番。

不得不说,此次老头子朱棣给足了朱瞻基面子。

要知道,正三品,放在朝廷里可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那个级别的。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不敢说朝堂上的一方诸侯,那也是一方小诸侯了。

如今虽然他郭济还被置于朝堂之外,但假以时日,只要他在这次南直隶的新政推行中能够表现合格,被调遣回京后暗升半级,最次也是一方小诸侯,位列小九卿。

哪怕不升,那也能到六部中做个左右侍郎,为六部尚书做个副手。

如果表现优异一些,等整个南直隶的新政推行事宜完毕后,朝廷再次封赏,万一升个从二品,到时候可就是在外统管一个行省的一二把手,左右布政使了。

从正四品晋升正三品,这是整个大明朝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

想想大明朝有多少的知府,又只有多少的六部侍郎、便可知其中的难度。

当然,他郭济能够如此像飞一般的从正四品直接晋升到正三品官衔,除了他本身这次在新政推行当中的功劳外,最重要的还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

如若没有朱瞻基,他顶多也就只能从正四品的官衔晋升到从三品的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