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让这些土包子长长见识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480 字 3个月前

商号和银号掌事的,都是秦王殿下。

自己这位户部尚书和孙狗儿这位内廷大总管,都只能在两边各自担任左右副差。

按照皇太孙的说法。

这大明商号和银号,既不属于皇室也不属于朝廷,不论是皇室还是朝廷,派来的人也只是拥有管理权。

至于商号和银号日后赚到的盈利,则完全是独属于商号和银号。

皇室拥有两处的所有权,而无处理权。朝廷则拥有监督权,防止贪墨腐败发生,而夏原吉这位户部尚书便担任了朝廷的监督代表。但其实在他之下,还有三法司的人会担负起这边的监察职责。

若非皇太孙亲口所言,商号和银号赚到的钱,日后不会擅自用于皇室,而是要实实在在用在百姓和地方上,夏原吉是绝不会这么干脆的就将三百万两银子拉过来。

而更让夏原吉动心的是,他过往一直想要促成的事情。

以朝廷之力,统一恒定天下金银钱钞兑比。

以朝廷法度,确定天下货物价值范围。

做成了这些事情,那些個奸商便再难有机会,和现在一样那般肆无忌惮的剥削百姓了。

而这也正是他心甘情愿,为刚刚设立的大明银号送来五百万两本银的真正原因。

商号和银号匆匆忙忙的便也就开了张。

众人簇拥着朱允熥便鱼贯走进了银号里。

朱允熥望着眼前的朝堂大臣,想到直隶总督衙门那边送来的消息,心中不由冷笑。

直隶道一十八府上的那些人似乎是忘了,又或者说是低估了,大明朝现如今到底是多么的有钱。

“天下经济之道,在于民,在于生产。”

众人坐定之后,朱允熥便缓缓开口,定下调子。

生产到底有多重要,朱允熥可是很清楚的。

建立在生产之上的经济结构才是最稳定的。

“朝廷设立商号、银号,并非是要与民夺利,而是要为民造福。”

“幸得陛下信赖,孤得以暂领两处事务,托付希望。”

“近些年,大明宝钞贬值过盛,百姓对朝廷发行之宝钞,信心亦是日见低密。为此,孤于圣前奏对,得以铸金银钱及铜钱,稳定民间万民之所需,控抑钱价,以此造福百姓。”

“百姓多生产,而苦于无路。商号可解百姓之困,福百姓家资。倘若有人经营短缺,银号可借贷,商号可占股。若有朝廷所需之物民间难寻,疑惑民间难以独立制造,商号亦可自设工坊,为国生产。”

“诸位都是朝堂贤能之辈,值此新政如火之际,万民翘首以盼,当勉力而行,勤恳做事,朝廷不吝封赏。”

这是对所有人说的话。

等到大多数人散去,场内便只剩下了零星几人。

能留在这里的人,那都是朝堂之上的核心人物。

朱允熥这时语气也松缓了一些:“金银铜钱的事情,还要等内府库那边将钱范弄出来,才能铸造。但三者之前的兑比现在便要晓谕百姓知晓,容不得出错,也不能让百姓有所损失。万不能将一桩利国利民的好事,给办砸了办成了坏事。”

夏原吉当即拱手道:“此前内阁会议,殿下有过提议,臣等也几番商酌。深以为,钱钞兑比当固定下来,视天下之情形若有需要,再行更换,如此方可稳天下之经济。”

朱允熥点点头。

按照他的想法,金银铜钱之间的兑比是一比十比一万。

一两黄金等同于十两白银,一两白银则可当一千文铜钱。

大明过往是因为缺铜少金银,所以国初的时候才创造性的,以前宋交子为灵感,弄出了大明宝钞。

可是宝钞只是没有根底的纸,朝廷这些年弄出来的太多,民间愈发的不能接受。

而这两年朝廷税赋增多,新政推行迅速,海外金银不断涌入,更有诸多铜矿探明并加以开采。

大明朝现在不缺这些东西。

完全有能力重新制定一套新的钱币体系。

坐在一旁的直隶总督大臣邹学玉,则是眼生欢喜。

现在外头的金银兑比已经是一比三了。

要是这个时候银号代表朝廷,确定下来一比十的兑比。

邹学玉情不自禁的便笑出声来。

到时候,恐怕就是遍地悬尸了。

众人对邹学玉的笑声,选择了无视和包容。

毕竟这些天,邹学玉承受了太多的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