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十二伶人

见她落落大方的样子,周婶在旁笑着点头,不由赞道:

“这是个灵透的好孩子。”

刚刚宝钗说这些人是旧识,她当着宝钗的面也不好再板着脸。

“谢谢大娘夸赞!”

文官忙笑感激的一礼,才退了回去。

其他人见此,便也有样学样,一个个介绍起自己。

“见过侯爷,见过夫人,我是宝官,和文官姐姐一样是唱小生的,平时做配和备场多些。”

她年龄小些,没有文官的伶俐,倒是有两分文弱书生的气质。

等宝官下去,又上来一人。

都是青春活泼的年纪,又是精挑细选来的。

按说文官和宝官也都算标致了。

可这人一出来,就让人觉得比刚才两个都出挑些。

只见她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

走起路来还摇曳生姿。

宝钗一见她,便不由看了冯一博一眼。

冯一博也看出她的气质娇柔,大有黛玉几分姿态。

这时,她鸟鸟婷婷的上前,身段俱佳的行了一礼道:

“见过侯爷,见过夫人,我是龄官,学的是小旦,擅《钗钏记等戏。”

《钗钏记里有几个桥段就是丫环跟老夫人绊嘴,也算是一出热闹戏。

里面最精彩的就是《相约、《相骂两折,都是贾母常点的曲目。

周婶见她好似风一吹就倒的样子,在旁微微皱眉,低声道:

“这个模样倒是好,就是柔弱太甚。”

刚刚介绍过自己的教习就站在她身边,闻言低声道:

“大娘,这几个孩子里面,就数她唱的最好。”

周婶微微有些惊讶,道:

“看着柔柔弱弱,走两步路都喘,谁想倒是个有本事的?”

这时,龄官退后,又有一个带着几分端庄的伶人上前一礼,道:

“拜见侯爷,拜见夫人,我是玉官,学的是正旦,最近再练《红鬃烈马的王宝钏。”

正旦扮的多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扮的多了,自然带着几分相似的气质。

说起来,倒是有几分李纨的影子。

“拜见侯爷!拜见夫人!”

接下来两人联袂而出,异口同声的施礼。

“我是菂官。”

“我是藕官。”

两人一唱一和,又同时道:

“我们最擅《梁祝《牡丹亭。”

菂官和藕官,一个小旦一个小生。

“菂”即莲子,与“藕”相对。

这两人平时常扮作夫妻,私下里也有很深的感情。

就连自我介绍都是联袂而出,看得出来极为默契。

擅长的也都是《梁祝一类的感情戏。

等两人退下,又有一人上前,喏喏一礼道:

“拜见侯爷,拜见夫人!我是芯官,学的小旦,平时多是做配或备场。”

菂官状态不好的时候,就由她来替补。

平时也会和藕官一起唱些曲目。

其实比起菂官,她长得更漂亮一点。

只是唱戏毕竟不止身段,还要看嗓音条件。

她的声音比菂官少了那么一丝韵味,也就只能给她作配。

待芯官退回去,又有一人上前道:

“拜见侯爷!拜见夫人!我是茄官,行当是老旦!”

她长得不如几个小旦,但眼神练的却是极为坚定。

而且她的言语不多,但声音中气十足。

只听着这两句,都让人精神一振。

这倒是个搞宣传的好苗子。

冯一博看着茄官,微微点头。

“拜见侯爷,拜见夫人,我是唱正旦的芳官,原姓花,是姑苏人士,擅唱《西厢的曲目。”

芳官在荣府之中,受尽干娘的欺压。

这一次来了楚国侯府,终于和荣府的那什么干娘再无瓜葛。

正是因此,她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若非条件不允许,她甚至想当场演唱一曲!

不为别的,只求能够留下。

比起同唱正旦的玉官,她偏柔和一些。

如果说玉官是贞洁烈妇型的旦角,那她就是贤妻良母型的。

若是冷眼一看。倒是有几分宝钗的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