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既不任人唯亲,也不任人唯贤,那如何任人?”

当然是先找听话的了!

再亲再贤,不听话的有什么用?

冯一博这么想,却还是没好意思直说,只道:

“唯志同而道合者,方可同舟共济。”

顿了顿,又怕自己太委婉,贾政听不懂,于是还补充道: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贪弊丛生,所以想要有些作为,就需要众多和圣上一条心的臣子才行!”

贾政听了,依旧不认同,摇头道:

“一博,这我就要说你的不是了!”

说着,还拿出长辈训示的模样,抿嘴道:

“你年纪还轻,岂能如此想圣上和满朝诸公?再说,臣子不是都要忠于圣上吗?”

我和你说现实,你跟我谈理想?

冯一博第一次理解,什么叫鸡同鸭讲。

“岂不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乎?”

一着急,冯一博连之乎者也都出来了,还道:

“既然叔父说臣子要忠于圣上,那圣上弃之不用的人,叔父又为何要保?”

说到此处,他一字一句的道:

“叔父如此,岂非不忠?”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可贾政并没当回事,还摇头道:

“保举贤明就是忠君之道。”

冯一博立刻抓住他话中的漏洞,笑问道:

“按照叔父所言,谄媚君上就是佞臣,那满朝文武都不听圣上的才对?”

这是用他二极管的思维反向提问。

“这……我自然不是这个意思。”

贾政闻言,顿时有些傻眼。

不过他想了想,就摇头晃脑的道: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左。”

这话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写。

冯一博身为探花,自然通晓。

可惜屈子虽忠,却也免不了被人排挤流放的命运。

“叔父说的没错,‘择子莫若父,择臣莫若君’,所以求忠求贤都是为君之道。”

他故意在“为君之道”四个字上,加了重音强调,又道:

“而为臣之道则是做好自己的本份,让圣上看到你的贤德,以期圣上择你。”

说到这里,他才转入正题,道:

“而不是干涉圣上用人。”

贾政闻言,还挣扎道:

“举荐贤明,不就是让圣上知我德行?”

他觉得自己举荐了贤德之人,就是他的贤德。

“所以,他们也是老臣,若是贤明,圣上为何不用他们?”

冯一博闻言,也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说到此处,还似笑非笑的看着贾政,又问道:

“是圣上看不出他们贤吗?”

贾政其实在听了此事后,就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

只是囿于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才撑到现在。

他一直嘴硬,并非不知有错。

只是不想否定这么多年自己的坚持。

可两人你来我往,绕来绕去。

贾政也已经到了极限。

尤其最后这句诛心之言,对他的杀伤力太强。

确实!

贤德与否,不是他说了算。

而且皇帝觉得你贤德,你才贤德。

自己自作聪明,还以为是忠君爱国。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保举之人都是皇帝厌弃不用的。

若是平时,他可能还要和冯一博再论八百个回合。

可想到景顺帝都派人敲打了,贾政终于再无心思争辩。

整个人一时都有些颓然,瞬间好像又老了十岁。

冯一博一看他这个状态,就知道……

贾政的心态也崩了。

这样的酸腐之人被皇帝敲打,很难再维持信念。

不过也好,这下自己也能放下心了。

至少他不会再胡乱保奏。

也免得将来牵连元春不说,还可能卷进新贵旧勋之争。

这边留下贾政独自冷静,冯一博就奔着前院去了。

贾珍、贾琏、贾蓉等几个贾族小辈,早就在此等候。

见他来了,忙又让人去喊贾赦。

贾琏吩咐完,还疑惑道:

“二老爷怎么没一起过来?”

冯一博一到荣府,他们就得了信儿。

只是听闻他先去见了贾政,就在这边侯着。

现在却是冯一博自己过来,贾族众人自然都有些疑惑。

冯一博笑了笑,随口遮掩道:

“我见叔父身子有些不爽利,想是打了宝玉自己也不好过,估计整夜都没合眼,刚在书房聊着就眯着了,我就先过来了。”

贾琏闻言就想起身,冯一博忙又道:

“咱们喝咱们的!让叔父休整一下,还是别打搅他了。”

众人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就没再派人去催。

不久,贾赦过来也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