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治吏

争魏 苍穹之鱼 1197 字 3个月前

杨峥情不自禁的涌起了伟人的诗词。

那么多诗词,也就记得沁园春和这首浪淘沙。

一旁的秘书郎李密一怔,然后匆匆挥笔记录。

拿掉了淮王杨宏,清查关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官吏被清查出来。

出乎意料的是,真正掌握地方政治生态的,不是朝廷委任的官,而是地方上的吏。

官员大多是流官,不会本地人当本地官。

但吏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由当地有权有势有背景的人担任,很多并不在朝廷的编制之内,也不领俸禄,所以他们的收入来源只能是巧取豪夺。去

流水的县令,铁打的衙役……

下面的人不配合,阳奉阴违,县令也只能干瞪眼。

当然,两汉时期,无论是地方上的三老,和府衙中的各种差役,基本还算合格,因为有强烈的道德感、责任感,

《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在汉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

颁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各安其事。

西汉对三老极为重视,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受到西汉皇帝的礼遇,动辄与宗室或贵族、高官同时受赐。去

用后世的说法,近似于地方议会,可以直接上书朝廷,朝廷的重大决策,也会征询他们的意见。

朝廷和地方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但到了东汉,士族豪强崛起,三老地位下降。

不过东汉的士族还要些脸面,至少嘴上一直在标榜仁义道德,所以没把事情做绝。

到了三国,连年战乱瘟疫,地方生态完全被破坏了。

再到司马家,进一步拉低华夏道德水准,洛水之誓、当街弑君都干出来了,还指望地方能遵守道德?

不是杨峥一再甩锅司马家,经历这个时代,才会明白司马家干的事,对这个时代的人心产生何等巨大的冲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