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日常(完)

段青恩的回归对于整个段家村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段家不管是段父段母,还是伯伯叔叔,都能挺直了腰杆,骄傲的说上一句:

他们最大的靠山回来了!

因为段奶奶和李宝君在,段青恩没坐马车,而是就这么与两人一道走着回去。

村子里的人看见他了,都一个个脸上带满了笑,一路上倒是没人敢上前搭话,但只要是看见段青恩回来的人,都自觉地跟在了后面,一路跟到了段家。

这一路上,他们谁也不敢主动跟段青恩说话,倒是有几个年纪大的老人,奉承起了段奶奶来。

“老姐姐,你可是享福了,有个状元孙子呢,怕是做梦都能笑醒。”

“是啊,看看状元郎长得也好,之前这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说他是个出息的,看看,果然是这样吧。”

“要我说还是老太太会养孩子,从小状元郎就跟着你亲,可见小孩子眼睛灵,知道老太太有福。”

段奶奶从前就在村里地位很高,毕竟她的孙儿可是举人,但从来没有哪一科像是现在这样,已经成了状元的孙儿乖乖陪在身边,周围一群人奉承的。

她乐的牙不见眼,之前看见段青恩回来后那点“孙子这么就不在身边”的感伤也被欢喜冲的无影无踪。

到了段家,早就收到消息的段家人也都等在了门口。

段母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唯一的儿子,眼圈一下子就红了,“青恩!!”

她三两步跑到了段青恩面前,跟段奶奶之前的反应一样,上上下下不停打量着儿子,嘴里念叨着:“瘦了,瘦了。”

也许全天下的长辈都是这样,总觉得自己疼爱的孩子在离开了自己视线时会吃苦,段母想笑,可落下来的却是泪水,“快点进屋吧,这一路上也辛苦了,进屋歇息会。”

段爷爷虽然也心里想孙子,但还记得维持自己大家长的严肃,吸了一口旱烟,对着身边陪着的儿子道:“你们去跟乡亲们说一说,就说我们家青恩刚回来,就不招待他们了,等到明天家里摆酒,再请乡亲们一块热闹热闹。”

“诶。”

村里人听了段父的话之后都渐渐散了,院子里只剩下了段家人。

段青恩到了段爷爷跟前;“爷爷。”

“嗯,好孩子。”

段爷爷虽然年纪大了,身板却还十分硬朗,此刻看着站在自己面前,已然是个大人的状元孙子,眼底满是满足。

“咱们段家一代代都是地里干活的,别说是状元了,连个童生都没出过,现在好了,我们家从这一代开始,就能起来了。”

他是骄傲的。

段家历代都是贫农,在段爷爷小时候,家里还因为没钱,饿死了他两个小兄弟,因此段爷爷一直都是努力的,他不想自己的子孙也被饿死。

段青恩发现泥鳅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但还是每天晚上出去抓泥鳅。

段家刚刚发迹,赚了钱,他第一时间就把家里的孩子们送到了夫子家念书。

这么几年过去,家里其余的孩子也都是童生了。

虽然没有青恩那么出息,但在村子里,那也已经是独一份了。

段爷爷自觉,段家能有今天这样的荣耀,与他的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

当然了,最努力的,还是他的宝贝大孙子青恩。

“青恩啊,你如今能回来多长时间,可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做的?”

“圣上让我们回乡便是探亲的,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有一件事……”

段青恩看了一眼站在段母身旁的李宝君,搀扶着段爷爷道:“爷爷,如今我也已经有了官身,年纪也不小了,不如就趁我这次回乡,长辈都在,将我与君君的婚事办了吧。”

“对,是该办的。”

段爷爷点点头,“你与君君订婚也这么长时间了,年纪也大了,之前是因为你总不在家,也不好办,如今既然你已经考上状元,以后要在京城任职,是该要好好操办一下的。”

段家最大的老爷子点头了,这场婚事,自然也是要操办起来了。

段家人没人有什么意见。

如果要说段家地位,段爷爷绝对是最大的,其次是段奶奶,再就是段青恩。

这三个人都同意了,其他人也绝对不会多说些什么。

段家要办喜事这件事就这么传了出去。

一些人觉得自己理所应当,李宝君从一开始就是当童养媳被接回来的,这些年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大家也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段青恩娶她,理所应当。

有那么一小撮人则是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段青恩都是状元了,天底下多少家世好背景好的好姑娘等着让他挑呢,怎么他就娶了这么一个孤女呢。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忍不住在村子里酸溜溜的说了一些酸话。

比如说要是早知道当段家的童养媳这么好,当初就该把自己女儿也扔到段家去,被好吃好喝养大不说,还能念书识字,长大了又能嫁给状元郎。

段青恩是不好和他们计较的,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官身了,要是亲自下场有失|身份还可能被当场发达了就忘了乡亲。

李宝君更不要说了,她是待嫁新娘子,最是要注重名声的时候,别说是亲自下场了,就连门都是不能出的。

段父段母又是个老实憨厚的性子,就算是心底不舒服,让他们跟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撕破脸也不好意思。

这个时候,段大伯娘的杀伤力就显出来了。

手一叉腰,嘴巴一张,一连串的话就蹭蹭蹭的从她嘴中出来了。

“当初我娘去集市上带君君回来那是见她长得好又乖巧懂事,你们就算是想照着样子来上一遍也不看看自己女儿长得什么样,虽说我对她们没印象吧,但想想也知道了,看看你们几个这一张张尖酸刻薄的嘴脸就该知晓了。”

“怎么?不服气?觉得我家青恩与君君不相配?君君熟读四书五经,会吟诗作赋,你会吗?你女儿行吗?不行就闭上你们的嘴,大喜的日子非要说这种话来刺我们家是不是?觉得这门婚事不好就大大咧咧的跟我们就是还非要背后说人,不如这样,我把你们家相公的名字记上,成婚那日|你们几家就不用来了,这样你们也不用看的不舒服,可好?”

肯定不好啊!

她们也就是心里酸,这才在背后嚼舌根,那段青恩家可是全村人都要巴结着的,若是因为她们几个在背后嚼舌根连累的夫家不能去参加喜宴,她们在家里哪里还能有好日子过。

顿时几个人又都赶忙道歉,表示自己下次再也不敢了。

要不怎么说,什么样的人就要什么样的人治呢。

反正段大伯母这么威风的一通话下来,村子里的那些闲言碎语一下子消失不见了,仿佛从来都没出现过。

尤其是在婚礼当日,张道远与马儒宵都来了,县令也来了,还有各种富商员外知道了本县的状元郎要成婚,特地带着厚礼赶来参加喜宴。

段家新房子和院子也够大了,可因为几乎全村人都来了,再加上那些各种客人,还是装不下。

没办法,最后喜宴一直摆到了路边上去,也还好今天走这条路的都是来参加喜宴的,就算不是来参加的,听闻这是状元郎的喜宴,也会乐意坐下吃一吃。

段青恩与李宝君终于大婚。

大婚后,两人在家乡又住了一个月,段青恩就携妻子,与两位好友再次上京。

婚后的日子于李宝君而言是甜蜜的。

从前她心底总是装着许多事,这些事都不好说出来,因为家里除了段青恩,没人会明白她。

但在婚后,这些事都不见了。

村里的生活对于李宝君来说其实是有一点不适合她的。

她的骨架小,力气也小,很多粗重活都不能干,这和村里其他姑娘不太一样。

与此同时,她还喜欢看书,喜欢画画,这和村里其他姑娘也不太一样。

对李宝君来说,她与同龄女孩子相比太过格格不入了。

但来了京城之后,段青恩会带着她一起参加同僚宴会,在那里,她会认识很多和她一样,喜欢读书写字的娘子们。

她们的生活和她差不多,都是操持家务,念书写字。

李宝君开始接到各种请柬,邀请她去赏荷,赏花。

当然了,这些也只是一个名头,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吟诗作赋,再谈谈八卦,聊聊自家丈夫。

一开始,因为段青恩官位还是不太高,李宝君认识的这些娘子们家中夫君也大多官位不高。

而渐渐,段青恩带她参加的聚会越来越多。

同时,他开始鼓励李宝君将平日里写下来的东西编造成册。

李宝君喜欢写诗,她往往是在走廊上走了走,或者是早晨刚起来有点困,就能在脑海中想出一首诗来。

可她是女子,她写的东西除非是在宴会上大家一道写才能写出来给人看。

像是这种在家里写的诗作,除了自己的丈夫,绝对是不能外传的。

李宝君也不在乎这些,她只是喜欢而已。

直到有一天,在参加完宴会回来时,李宝君才猛然惊觉,如今他们竟然对宴会上有王公贵族习以为常了。

段青恩在朝中的地位,已经无声无息的到了很高的程度了。

一开始,他被选为太子讲师。

这不是什么很出挑的职位,毕竟太子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但光是讲师就有八个,这还不算真正的太子老师。

但段青恩就是脱颖而出了。

自从他成为了太子讲师,原本还有些平庸的太子殿下渐渐真的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发愤图强。

皇帝简直太高兴了。

他儿子有很多,聪明的有,平庸的也有,但他最疼爱的无疑是太子。

之前太子一直不懂事,反倒是三王爷一直在朝中活跃,看上去好像很多人推崇,皇帝还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放弃疼爱但平庸的太子,还是压制感情一般可资质不错的三儿子。

就在这里犹犹豫豫的时候,太子奋起了。

皇帝一下子就不选了。

他的乖儿子都懂事都知道好好学习了,为什么还要去想废了太子另立他人。

决定之后,皇帝开始给太子铺路。

首先,就是要斩断三王爷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