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在明朝的时候南京就相当于是“流放”的,一些官员得罪人又不至于判罪的情况下就会送过来养老,以后的前途自然也就没了。

萧子瑢一点也不希望建康会变成这样,一旦没有了奋斗动力,来这里的官员就很容易消极怠工。

一旦他们消极怠工,建康的没落都是早晚的事情。

他对建康又不是真的一点感情都没有。

所以最后萧子瑢定下来的就是建康也有一套官职体系,但并不是三省六部制,而是九卿制,年少有为或者有能力的官员就放到建康来锻炼一下,若是合格就直接升入长安中枢。

当然在担任九卿之前,这些官员都必须经历过外放,甚至萧子瑢已经盘算好了,跟后世一样,别管你多厉害出身多好,只要入朝就必须通过科举,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外放当亲民官,一点点往上升。

举荐制度肯定也还是有的,但是通过举荐上来的就相当于走了捷径,想要跟那些考上来的人一样升官那就必须能力不逊于这些人。

实际上有这个能力的人一般读书也不会太差,哦,萧子瑢甚至还打算等稳定下来之后,将公务员考试系统也给搬过来。

后世的一些公务员在这年头算是小吏,小吏属于不入流的职位,能走正经科举仕途的人都瞧不起小吏。

可就是这些小吏才是亲临一线,最知民生疾苦的人,所以若是有些人家里供不起读书,只要他认识几个字,那就可以给一个机会。

若是足够有心气,肯定有人会想办法把读书这一块短板给补齐。

朝中大臣不知道皇帝的思维已经发散到了什么地步,他们还在讨论两京制。

萧子瑢这个两京制其实也并不是没有缺陷,只不过目前而言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