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先进经验

车队并没有进入繁忙的码头,仅仅在港口外围便被保卫拦住了。

办事员去协调进入的手续,李怀德和李学武却是下了车,站到了路边眺望着远处的码头。

“这就是供万吨级货轮停靠的大港口啊”

李怀德看着远处的繁忙景象,感慨道:“祖国的发展真是一天一个样,以前可不敢想咱们自己的船能造这么大”。

“造大船不算是能耐了,往后会越来越细分化,专业化”

李学武揉了揉鼻子,他想点烟来着,面对这种开阔的场面,点支烟才觉得舒服呢。

“昨天晚上跟张长明和白西元聊了聊,现在远洋捕捞渔船都是根据网具来设计渔船”

他手指点了点海面上漂着的木制渔船,道:“这样的通用型渔船都将被淘汰掉”。

“像什么拖网船、围网船、捕鲸船、渔业加工船等等”

李学武转回身靠着木制栏杆,看向另一面的水泡子,道:“现在的形势不是很好,先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再解决发展的问题”。

李怀德手扶着栏杆,看着远处的船舶,道:“你说的有道理,看得也很透彻”。

说着话转回头看向李学武问道:“其实造大船是不利于船厂发展的是吧?”

“或者你对造船厂没有信心?”

李怀德笑了笑,没太在意李学武的回答与否,又仰头看向了天上盘旋的海鸥。

从京城到津门,从津门到了海边,李学武明显感觉得出李怀德的心态发生一些改变。

或者可以说是心胸开阔了很多,视野广阔了,思想就升华了?

“造船工业的发展不在于我有信心与否”

李学武转过身,面对着大海说道:“我坚信未来造船业咱们一定是最强的”。

“但还是那句话,先解决眼前生产的问题,再提发展”。

李学武扭头看了一眼港口门岗方向,道:“造渔船只是一个方向,未来是航运的天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密切和频繁”。

“即便是咱们现在四面楚歌”

他抬了抬双手,语气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可您也听海产公司的人说了,出口贸易仍然在继续”。

“一千吨是个分水岭,可以海运,也可以内陆河运,再大就只能是海运了”

李学武看见办事员跑回来了,便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笑着对李怀德说道:“您放心,营城造船厂有五年的起步时间,订单我已经谈妥了”。

“包括千吨级货船”

他的自信很容易感染人,李怀德看了他一眼,也是笑了笑,点头道:“你办事,我放心”。

说着话拍了一下李学武的胳膊,示意上车继续出发。

今天下午要看两处货场,未来轧钢厂的很多货物都要在新港上船和下船。

包括从钢城运来的零件、钢材和汽车等商品,从京城要运出去的联合企业生产的汽车配件和其他商品。

航运一定比火车运输便宜,且不占用火车的车皮计划,现在铁路运输计划太紧张了,说不上在哪就被小崽子们拦住了。

这些人在搞“大旅游”坐火车不给钱,住店吃饭不给钱,反正全国哪儿都蹿。

南岛的可以去哈勒滨看看,哈勒滨的也能去南岛转转,四面八方的都往京城挤,只要搭上火车就算是出门旅行了。

出来的时候京城站那位领导说了,有贸易项目也得搞专列了,不能从京城站发出,得从轧钢厂挂火车头直接走。

李学武让财务处的人测算过,综合考虑,航运比铁路运输要节省35左右。

原因其实就在于航运的运输能力大、铁路运输限制大、航运燃料成本低。

一列最大满载额度的火车跟现在东风船务的一艘货船运力相当。

十一年前,也就是五五年,国内开始推广集装箱运输,铁路部门亦是开始推广运行。

李学武给钢城到京城的运输航线制定的规划是分段运营。

简单来说,第一段:钢城和营城之间以航运和铁路运输两种形式实现互通。

因为城市间距离短,重型钢材或者零件的运输以现实条件为准则,方便用船的,就执行内陆河运,不方便的就用铁路。

而第二段:营城到津门则是以航运为重要发展方向,减轻铁路运输的成本和车皮计划。

第三段:津门到京城则再转换成航运和铁路运输两种形式。

津门到京城有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和蓟运河、亮马河的内河运输线路。

钢城和京城之间的车皮计划则更倾向于冷冻列车使用。

按照时间紧张程度以及货物的种类和运输要求,未来是要把津门囊括在贸易线路之内的。

钢—京:铁路、航运直达。

钢—营:航运、铁路直达。

营—津:航运直达。

津—京:铁路、航运直达。

更多的运输手段和渠道让京城同钢城有了更方便的沟通条件。

似是轧钢厂这样的重工业企业,每年能在运输上节省的成本足足养活一个造船厂。

集装箱的使用更是能让航运成为改变运输的一个关键节点。

当然了,正因为集装箱的使用,改变了航运业的发展。

前三十年铁路运输打败了航运是因为海船的装卸很麻烦,停靠港口的时间也是成本。

再有,海船运输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船速越快,阻力越大。

铁路运输则不然,火车的速度是没有上限的,空气阻力不值一提。

后三十年航运打败铁路运输也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海船阻力和自身重量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

也就是说,在固定速度的前提下,船只重量增加一千倍,那么阻力只会增加一百倍。

火车的重量增加一千倍,阻力就会增加一千倍。

以这条规律为基准发散思维,集装箱的发明减少了货船在港口等待的时间,加快了装船的速度和载货量。

那么这后三十年,大就是有理了。

越大越有理,航运能力开始比谁的船大就行了。

船越大,成本就越低,大船就开始吃小船!

李学武把新造船舶的吨位数控制在一千吨就是卡住这个标准了。

一千吨能吃掉大多数小船,也能暂时抗住不被万吨巨轮吃,毕竟内河运输用不了万吨轮船。

这个时候航运和内河运输不是没有船队和航运公司,但李学武不敢也不想把这些业务交给他们。

一方面是要用这些业务养活东风船务,同时完善回收站在货物疏散和夹带运输的渠道。

另一方现在的船队和航运公司并不靠谱,轧钢厂的很多货物都是带着保密要求的,不能轻易委托给别人。

李学武都不用跟李怀德解释东风船务的性质,李怀德丝毫不怀疑这一支船队的品质和可靠性。

毕竟调查部在船上呢,哪个不开眼的“五十万”敢主动上船去送二等功?

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正好,走在海边的堤坝上丝毫感觉不到热度。

李学武陪着李怀德看了几处仓库选址,这边本来也是作为办事处来定选的。

但是在看过津门的商业氛围和贸易形势后,李怀德两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定的是双线作战。

一方面在津门设立办事处,用于贸易管理,另一方面在新港这边设置附属仓库,用于货物管理。

以这个标准来参选地址,条件就放宽了很多,毕竟新港这边发展的还没有后世那么大。

看过几处仓库位置后,李怀德同李学武商量了一下,直接选了一处靠近公路,距离码头较近的大院。

可能是受李学武的地皮论影响,也可能是受轧钢厂成功学的激励,李怀德现在是有些膨胀的。

根本没考虑租用场所的意见,直接选择了购买。

正是因为考虑到未来轧钢厂在津门的布局和发展,李怀德才敢投入大量资金在津门办事处的。

津门城内的办事处他的心理价位在十五万,李学武眨了两下眼睛跟庄苍舒合伙又砍了两万。

现在还不知道津门那边能不能成呢,这边定下来的码头仓库又花了七万。

七万块,地上建筑基本上狗屁没有,就是一个敞开的大院子,很大。

李学武也不知道是大铁门值七万,还是特么门口那处都要倒塌了的门房值七万。

不过前期来这边做准备工作的办事员也很无奈,这地方就这个价,港口的人说了爱要不要。

虽然现在搞大学习活动耽误了不少业务和工作,政策更是变化的厉害。

但并不妨碍新港的发展和建设,似是这样的大院子有很多钢铁企业和煤炭企业青睐。

李怀德也很恼火,自己不就是钢铁企业嘛!

李学武却是笑着解释了,码头仓库紧张和地皮涨价可能跟进口的铁矿石和出口的煤炭有关系。

李怀德听懂了也是没辙,看着路边那个叫四十万的仓库里堆着跟山一般高的煤炭,他更加坚定了买仓库的决心。

回去的路上他的心情依旧是不算太好,先前还为贸易项目赚钱太容易而开心,现在一看花钱也容易啊!

啥事都还没干呢,好几万块钱跟去供销社买几分钱的洋火似的秃噜一下没了。

虽然不是自己的钱吧,可花钱的滋味还是不老好受的。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贸易项目骨干用辛勤汗水赚回来的。

乌城办事处他才给批了不到一万块钱的建设标准,都不足津门办事处的十分之一呢。

好在是啊,车队到达津沽港招待所的时候,津门传来了好消息。

这张长明还真有两下子,不怪韩庆伟愿意提拔他,重用他,说在市里有关系还真就能办事。

庄苍舒回电话说那处东亚银行旧址被他们以十四万五的价格谈下来了。

张副总很有能力,也很帮忙办事,他这几天就可以跑手续和办接收工作了。

李怀德听着庄苍舒兴奋地讲完电话,面色上忍不住的得意和满意,嘴上却是淡定又装哔地回了一句:“才节省五千块钱有什么好兴奋的”。

“行了,那边你看着办吧~”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