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恭仁认真的道:“微臣以为,百姓不去江南辽东等地,不是因为嫌弃荒凉,而是因为那里没有出头之日。”

一群大臣看杨恭仁,耍了这么多的花招,兜了这么大的圈子,终于要说到重点了。

杨恭仁道:“这历朝历代灭亡于土地无法养活百姓是果,但百姓为了出路,不愿意离开繁华之地却是因。”

“我朝目前看似疆域前所未有的弘大,地广人稀,但百姓能够升迁改变阶级的道路依然狭窄无比,纵然圣上用‘灵气’,用‘送田地’等等手段鼓动百姓去江南去辽东,乃至强制迁移,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数年之内或有功效,但一旦取消了农庄制,或者百姓有了一定的资产,这所有人住在京城等大城市的(欲)望绝不会改变,纵然辽东、突厥草原、极西之地等等远隔万里之外,百姓依然会前赴后继的向京城等地迁徙,届时又是一次土地的粮食供应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而后又一次的天下动荡。”

众人佩服的看着杨恭仁,天下动荡这个词语都敢说,真是为了金光灿烂的未来什么都敢拼啊。

虞世基裴蕴等人暗暗鼓掌,杨恭仁到底是前朝做过吏部侍郎的人啊,有才华,有眼光,敢赌命,这一次从弹劾大越朝奸臣系和丹阳系官员开始,就是杨恭仁的一次重大赌博和表演秀。

杨恭仁的目标是在大越朝获得重用,小小的户部官员实在是委屈了他的才华,他敏锐的注意到了大越百姓升迁道路的狭窄,但限于前朝宗室的身份又不敢多说,如今大随皇帝杨広已死,萧皇后不知踪影,太子做了宅男,齐王和义成公主在蛮夷之地苟延残喘,胡越王朝可谓是稳如泰山了,再也不惧怕他这个前朝宗室闹出什么花样,杨恭仁这才站了出来,揭露大越的隐患,展示自己的才华。

而所谓的检(举)虞世基裴蕴佘戊戌等人“以(权)谋私”,大闹金銮殿,其实只是为了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绝于群臣。

得罪了大越朝最有势力的奸臣系和丹阳系,大越满朝文武谁敢与他为友?在可以预见的二十年内会被右相虞世基,吏部尚书裴蕴死命的打压,而当二十年后丹阳系接替虞世基裴蕴,杨恭仁更会被整个大越朝廷的大佬狠狠的按在地上摩擦,这比纯臣做的还要过分,独夫中的独夫的地位和名誉将会百分之一百的抑制了杨恭仁有可能做的任何针对朝廷,心念前朝等等谋反的举动。在奸臣系和丹阳系的盯梢之下,杨恭仁就是没有做错事情都会被扒拉的干干净净,若是稍有不轨,岂不是立刻被人举(报)到死,人头落地?

从此以后,杨恭仁的忠心度未必就比丹阳系和奸臣系高,但是叛变的可能性绝对是零。

大殿之中,一群官员看着杨恭仁,深深的上了一课,老甲鱼就是老甲鱼啊,怎么可能随意的倒下呢?给他一分阳光,他就能够灿烂。

胡雪亭坐在龙椅之上,撑着下巴,反复的思索。

虞世基和裴蕴微笑,杨恭仁要求开放更多的升迁道路是对的,没有希望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成为“丧尸”的。其他的也算了,田地这么多,适当的低价卖一些给农庄的人无妨,私有经济才是活力源泉,而科举也可以更放开些,如今土地这么大了,官员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每年多录取一些,或者三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这百姓的上升空间大了,世界就和谐了。

考虑到辽东和突厥草原等地属于严重的地广人稀,很有可能发生县衙有五十个官吏,而全县只有五百个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在华夏官本位的习惯之下,别管管理多少人,做多少事,甚至俸禄是多少,只要是个官就足以让百姓感到幸福感了。

虞世基裴蕴默算着西突厥草原的面积都中原有七八个道加起来这么大了,按照中原的府县的面积至少可以划分几千个县,这百姓的升迁之路真是大大的有啊。

“最多熬五十年,这人口多了,各地也就充实了。”虞世基很是赞同,能够花五十年解决问题实在是太便宜了,后面有没有问题那是子孙后代的事情,天知道五十年后人类是不是可以住到大海之上,或者干脆就在大海之上划区域封官好了,华夏人反正只要当官,能不能管理人甚至到辖地去逛一逛是完全不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