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城北供销社的社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转岗教师。他今天身体不适,临时请了病假,社里只有三个年轻的姑娘、小伙看店。

这些姑娘、小伙都是二十出头,和校嘉华同龄。年轻人嘛,性子总是活泼一些。

以前,校嘉华来巡店,他们都不太拿她当经理看。开起“姐姐妹妹”的玩笑,总要被老社长骂没大没小。

而这次,或许是校嘉华刚从边疆回来,还有“劳动模范”的加持,社里的几个小年轻都很拘谨,脑门上一个个写着“崇拜”两字。

再加上校嘉华在边疆确实晒黑了一些,她不说话的时候,显得比往常更成熟、严肃,因而大伙也不敢造次,问起话来,都答得老老实实。

可惜,校嘉华没问几个问题,总是被络绎不绝的客户打断。

调研虽不能继续,但她也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比如,城北的客户虽然没有城东的多,但是质量却很好,买布往往拖家带口,一次买好几个人的。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客单价、件单价都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城北的供销社虽然进店人数不多,但业绩高企,仅次于城东。

按照这个标准,城东群众的购买力,仍有开发、提升的空间,而且不止一星半点。

问题就在于,怎样让城东的群众,和城北一样“大方”起来。

.

城南这边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由于工作时间,不是销售高峰,城南这家供销社的客人并不多,校嘉华不用排队,径直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