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蔡先生赐字:华之

由于看不习惯清廷之腐朽,去年他辞官返乡,恰好遇见刘玉芳回绍筹办中西学堂,被聘为中西学堂教长。

在清末办学,学堂督办只是个行政职位,而教长则需要有名望人士出任,才能镇得住那些文人墨客。

蔡鹤卿是绍兴走出去的举人,十八岁就在绍兴开堂讲学,十五年之后出任中西学堂教长,当之无愧。

蔡家世代经商,其父和几位叔父在江浙都开钱庄,自然跟陈其美的二叔,珠宝商陈宗玉关系密切,蔡陈两家的情谊也就这样认识并开始。

陈琪美父亲早逝,他跟随长兄陈琪业投靠二叔陈宗玉,跟蔡鹤卿就此认识。

而陈琪美是个野心勃勃、思想激进分子,虽年轻却跟同样激进的蔡鹤卿很是投缘,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受聘中西学堂教长,蔡鹤卿也把陈琪美带了进来。

到此,陈天华这才恍然大悟。

不难发现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思想激进,还有就是同乡,同为浙江人。

在时下社会,同省同县同乡在一起共事,都有一个特殊的情节在其中,那就是一份基本的信任。

他们这些人走在一起,都是忧国忧民、志向远大之人,也叫志同道合。

瞧见陈天华寡言少语,隐隐忧郁的眼神,似乎看尽世间上的所有一切,鹤卿先生声音响起:

“土根…不天华,你现在乡下做什么?”

陈天华抬手,不卑不亢道:“回先生的话,晚辈如今在乡下搞些水产营生。”

刘玉芳立马接过话来说道:“他能下湖捕捉河蚌,养珍珠的大河蚌,收获不少大珍珠。”

蔡鹤卿又道:

“我看天华不但能经商,而且还是个能把握时局,非常聪慧之人,我会识相,天华不妨空余时间里,多往中西学堂来走动走动,相互可多做交流。”

他明显是在发展志同道合之信徒。

“先生高义,晚辈多谢先生抬爱,天华一定谨记先生教诲,有空自然会到中西学堂向先生请教。”陈天华欠身道。

其实,对于清末那时的觉醒年代,陈天华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想成为无故的先驱者。

他想做脚踏实地的事。

食堂厨子把重新沏好的茶端上来,三两下功夫,把桌子打扫干净离开了。

蔡鹤卿抿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对陈天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