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后来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

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

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

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曹操攻打汉中之地,

刘备因险拒守,

曹操欲攻不下,伤亡惨重,甚至是夏侯渊也是因为汉中之战而惨死。

当然了,当时的曹操,想要回军,又不忍心,

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

下属不知什么意思。

主簿杨修便收拾自己行李,

别人奇怪地问他:“怎么知道要出发了?”

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不吃扔了可惜,可吃起来又没什么可吃的,这是指的汉中,所以知道大王要回军了。”

这也是让曹操对于杨修的内心乃是越发不满意了起来。

让小心眼的曹操心中有了小疙瘩。

最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

杨修与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又谤讪鄢陵侯曹彰,

曹操闻之大怒,便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处死,

杨修临死之前,叹息说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时年四十五岁。

看似杨修最后乃是因为自己的才华所死亡,恃才傲物被杀了,但是当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实际上,更重要的缘故乃是,因为杨修出生于弘农杨氏,乃是杨彪之子。

而杨彪,属于铁杆忠汉派代表,方方才是曹操一定要将他杀了。

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

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

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

若是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

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

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

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

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

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家的外甥,

也不至于被杀。

而实际上深层次的缘故,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又是世代受到大汉之恩,如同是铁杆的忠诚于大汉之派系。

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又是已经有做周文王,让儿子篡夺天下权柄的心思。

所以他是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的存在。

而杨修便是当年那忠汉派系领袖,太尉杨彪的儿子。

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忠汉派系的一员。

在曹操的眼中畏惧于,杨修会和他父亲杨彪一般,成为忠汉派的代表人物,可统领,忠汉派日后说不定会对于他的儿子曹丕,对抗,让曹操不可篡夺大汉。

最后便是寻了一个理由随手便是将杨修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