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武一家子

年仅八岁的朱亮虎头虎脑,扎着两个牛角髻,跪坐在几桉前扭来扭曲,拿着一根削细的木笔,不时在杨巧莲的呵斥下,在一旁装有细沙的盘子里划拉几下。

朱亮机灵,苦着小脸朝爹爹投去求助般的目光。

“咳咳~亮娃啊,爹扛回来一杆芭蕉叶,扔在院里,你去修剪修剪,天热了铺在地上给你们兄妹当凉席使”

朱武压低声念叨着,朱亮一听眼睛一亮,腾地一下就要起身往外跑,被杨巧莲一把拽住胳膊。

“浑小子写完这一百个大字才准走!”

杨巧莲狠狠在儿子屁股蛋上拧了拧,朱亮委屈地憋着嘴巴,只能乖乖坐下。

“有你这样当爹的?”杨巧莲冲着自家男人发火,“自个儿不读书没学问也就罢了,还不许儿子读?让他长大了跟你一样下田卖力气干苦活?”

朱武摸摸儿子滑熘熘的脑袋,讪笑道:“当年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娃上学堂,小弟脑瓜比俺好使,自然是让他去了

俺俺也识字不少,也不算没丁点学问”

朱武底气不足地争辩几句。

杨巧莲恨铁不成钢地戳了戳朱亮的脑瓜,低声道:“这本识字谱,是我几次低三下四求那周管家,他才不情不愿地施舍给我的你若是不好好学,白瞎了娘这张脸皮!”

想到在雇主家受的辛酸委屈,杨巧莲红了眼圈。

朱亮见娘亲声音哽咽,吓了一跳,摇晃着娘亲的胳膊小声道:“娘别哭,孩儿一定好好学,将来出人头地好好孝敬娘亲~”

杨巧莲抽搭鼻子,轻轻拍了拍儿子脑门,羊装叱骂:“浑小子嘴倒是甜得很,就知道哄骗我。你爹是个憨瓜闷葫芦,你倒是机灵,也不知随了谁”

朱亮挺着胸脯得意道:“阿嬷说我随小叔!”

杨巧莲破涕为笑,在儿子屁股蛋扇了一巴掌:“要是你小叔还在,说不定早就混得一官半职,咱家也不至于流落到这人生地不熟的江宁来”

顿了顿,杨巧莲又忍不住埋怨道:“可惜你小叔福薄,全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到头来连州学都没来得及考,人就没了,白白浪费了许多钱粮”

朱武皱皱眉头,不高兴地道:“好端端的说这些干嘛?让娘听见又得闹心!”

朱武拍拍儿子脑瓜:“带上大丫,自个儿出去玩去!”

朱亮欢呼一声,叫醒妹妹朱芳,兄妹俩蹦蹦跳跳跑到小院里玩芭蕉叶。

杨巧莲也没耐心敦促儿子认字,她本是定远县商贾杨家庶出的女儿,幼时在杨家的供养下念过几年私学,稍微年长些杨家就不许她继续留在学堂,把她当作杨家一件待售的货物,四处张罗婚事。

恰巧定远县朱家大郎也四处托人说媒,一来二去杨巧莲就嫁给了朱武。

按理说杨家在定远县也算有头有脸的富户,和世代务农的朱家门不当户不对。

可偏偏那几年,朱家小郎聪颖好学名声在外,又是县学重点培养的生徒,据说写的文章连州府几位主官看了也叫好。

定远县人人都说朱家小郎将来一定是做官的料。

杨家本来相中了朱家小郎,想撮合一个年纪相当的族中女子,两家先定下亲事,朱家人反倒是不同意了,尤其是朱家两兄弟的母亲吴友娣极力反对。

吴友娣虽说是个农妇,但也有几分心眼。

自家小儿子读书成器,将来考科举做官,迎娶的必定也是宦官人家的闺秀,岂能白白让杨家占了便宜?

吴友娣借口长兄不成婚,当弟弟的先定亲不合规矩,不同意拿小儿子和杨家联姻。

杨家退而求其次,把庶出的杨巧莲嫁给吴友娣的大儿子朱武。

反正杨巧莲只是杨家庶出女儿,就算最后朱家小郎做不了官,投资失败也没有什么损失。

杨巧莲出嫁的时候,一向吝啬的杨家倒也给了些丰厚嫁妆,算是和朱家结下善缘。

朱家凭借杨巧莲带来的嫁妆资助,倒也过了几年顺风顺水的日子。

没曾想,遇上天杀的契丹人南侵,竟然一直打到淮南,濠州也着实动荡了一段时间。

朱家小郎不幸落入契丹人手里,自此下落不明。

家乡被毁,朱武只能带着妻儿母亲,随流民南下逃入唐国境内,颠沛流离最终得以在板桥店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