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朱秀论史

随着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愈演愈烈,武人集团做大做强,世家门阀也在一次次动乱中被彻底碾碎,最后成了大唐王朝的陪葬品。

大唐由藩镇而亡,五代由藩镇而兴。

而藩镇也终将退出主导历史进程的舞台。

史匡威对于后赞拿皇帝威权压迫他的举动很气愤,回到节度府内书房,朱秀为了安抚他,再一次耐着性子为他阐述藩镇与中央的关系演变。

老史虽然是家传的节度使,但对于如何与中央朝廷博弈,其实并不太擅长。

史家能三代承袭彰义军,很大程度来源于地理优势。

泾州地处偏远,身为关中西北门户,自从西面的吐蕃人陷入内战,无力东进侵犯疆土后,泾州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关中屏障的头衔也不再有人提及。

泾州的高光时刻,应该是一百六十多年前,唐德宗建中年间发生的泾原兵变。

泾原将士被反复无常的长安朝廷彻底惹火,掀了桌子,一举攻陷长安,吓得唐德宗出逃奉天。

此举狠狠扇了唐朝廷一个耳光,大唐威严再度扫地。

此后,泾州地区在历代纷争里,几乎都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遍观当今藩镇,还能传承三代以上的屈指可数。

从这方面看,史匡威也算凤毛麟角了。

老史为此很得意。

“你说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轻飘飘的,写几个字,就能定人生死,予夺富贵?”

内书房里,老史捧着锦缎绣金线的圣旨,瞅了又瞅,咂嘴咋舌,似乎颇为感慨。

朱秀手里也有一份,瞟过几眼没太放在心上,随手扔一旁。

几分告身文书,符印宝册,统统加盖了皇帝宝玺。

有了这些,朱秀从此后就是开封朝廷认可的彰义军行军司马、兼任泾州长史。

史匡威则加了太子少保的头衔,也算是成了正二品大员。

老史捧着圣旨感慨连连,朱秀瞥了眼,哂笑道:“瞧你那模样,跟没接过皇帝旨意似的,寒碜”

老史咂嘴道:“甭说接圣旨,皇帝老子都见过几个....”

“那还感慨什么?”

老史叹道:“感觉不一样了啊....以前挺稀罕的,盼着朝廷加封盼了好些年....

我爹当年被追授为司空,万一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他的品衔,将来去了下面如何交代?

岂不有负他老人家生前教诲?就算咱不能把老史家发扬光大,也不能扯后腿不是?”

朱秀安慰道:“你现在也当上了正二品,不算丢老史家的脸面,可以下去见先人们了。”

“是啊....”老史感触颇深,旋即觉察不对,没好气地喝道:“呸呸呸!老子就算见祖宗,那也是五十年以后,可不是现在!”

朱秀嬉笑道:“再活五十年,你可真成王八了。”

“哈哈”老史笑骂几声,随手把圣旨扔一旁,自嘲道:“以前挺稀罕,现在拿到手也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拿去擦屁股老子还嫌硬!人啊,就是这么贱!”

朱秀笑道:“以前你还想着效忠朝廷,拿自己当汉臣看,心里自然生出敬畏感。

现在知道将来要造反,这份敬畏之心也就没了,刘家皇帝的封赏在你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屁。”

史匡威摩挲胡须,咧嘴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样不好,人总得有敬畏之心,否则做事毫无底线,也太过可怕了些。”

朱秀指指一面墙壁上悬挂的一副墨宝,上面端端正正的写了一个正楷大字:民

“身为一方掌权者,最应该懂得敬畏万民,敬畏黎民苍生!这幅字乃名家出品,专门送给你的。”

老史许久没来内书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挂了这样一幅字,凑近仔细瞅瞅,发现左下角盖着一方小小印章:四有先生

老史顿时大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