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推行盐政

之前朱秀就想到这一点,只是没想到穷困闭塞的泾州,竟然也能藏下九百多户,五六千人的编外百姓。

逃户广泛存在与历史各个朝代,朝廷安稳时,对逃户的查处力度较大,惩罚严厉,具有一定的威慑性。

社会动荡不安时,为逃避兵役、赋役,逃户激增,想尽办法藏匿,不受国家管控。

许多官僚、豪强、富户也会趁机敛藏人口,导致国家赋税吃紧,劳役兵役无人可用。

总的来说,这是朝廷施政的缺失之处,更是时代的悲哀。

如果能安居乐业,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做一个终日惶惶的丧家之犬?

朱秀翻开自己的小本本,提笔稍作沉吟,记录下泾州各县乡户籍人口实情,这些都是他以后推行改革的依据。

办公室里还有两个小厮装扮的年轻人,一个叫严平,一个叫陈安,正在一旁认真整理书册。

前几日朱秀实在忙不过来,跑去跟史匡威诉苦,跟他要几个能识文断字的机灵人过来帮忙。

节度府的掾吏大都派遣到各地推行盐政,史匡威只得从牙兵里挑选两个送来。

朱秀见他们第一面,就知道他们正是当初在陇山关时,那两个当着他面,从泥雪地里捡黑饼子吃的少年。

他们二人都是彰义军的遗孤,从小在牙城混迹长大,前些年光景好的时候,史匡威将这群遗孤收拢,专门请先生教他们认字读书。

几年下来没长多少学问,字倒是认识不少。

“严平,把安定县仓曹账簿找出来。”朱秀笔走如飞,头也不抬地道。

“诶~”严平忙应了声,埋头在一堆文册里翻找,找到后赶紧递给朱秀。

“朱书记,小人能问您一件事吗?”严平见朱秀搁下笔,翻看账簿,小声问道。

“嗯。”朱秀点点头。

严平好奇道:“小人和陈安脸貌长得像,许多人看了都说我们是亲兄弟,有时连帅爷都分不清。朱书记为何从第一面起,就能分清我二人谁是谁?”

朱秀合拢账簿,笑道:“很简单,因为人的眼神不会骗人,你和陈安的眼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