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拉关系,拜码头

听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布局都是朱侯爷一手操办,某深感敬佩!

若我大周天下各处州县都能如泾州、安定县一般治理,何愁国家不兴、盛世不临?”

朱秀内心得意,嘴上谦虚道:“安兄过誉了,小弟也只是为百姓办些实事,关键还是圣天子在朝,恩泽万方!”

安守忠笑着颔首。

当今官家的确是位难得的英主,但泾州所呈现出的朝气蓬勃,是大周其他州县不具有的,就连开封也没有。

去到泾州,安守忠处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泾州百姓所表现出的生机和活力,让他内心备受震撼。

朱秀带给泾州的变化,绝对是翻天覆地!

父亲安审琦在家信中直言朱秀是治世大才,安守忠深以为然。

说到泾州,朱秀笑道:“恕在下孟浪,老王爷若想延续彰义军的军政事务,我这里有几个人才,倒是可以举荐给老王爷,泾州地区的发展,不妨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朱侯爷但说无妨。”

“彰义军判官宋参、支使官裴缙、安定县令温仲平、原州平高县令沉学敏。”

安守忠一听就明白了,这些人一定是朱秀在泾州时提拔的心腹,现在都位居彰义军要职。

朱秀言下之意,请安守忠带话给安审琦,对这些人多多照顾。

毕竟安审琦现在是彰义军节度使,对治下人员的人事任用有直接处置权。

如果安审琦动了这些人,朱秀在泾州的势力将会一落千丈。

安守忠笑道:“某在泾州时也听过这几位的贤名,都是泾州新政的有功之人,家父对他们也很欣赏,请朱侯爷放心!”

朱秀感激道:“多谢安兄照拂,也请替我向老王爷问好。”

有了安守忠这番保证,朱秀放心许多。

安审琦是个明白人,不会轻动自己留下的心腹。

反正他也不会在泾州呆一辈子,过个两三年,官家总会召他回京养老的。

只要宋参裴缙等人还在,彰义军就还是朱秀的势力范围。

又闲聊两句,朱秀朝厅外看了眼,压低声道:“安兄,近来官家对关中、河西一带州府、军镇调动频频,又调大将罗彦瑰出任邠州静难军节度使,老将王景出任凤翔军节度使,只怕是有向西进取之意!

安兄可寄信给南阳王,请老王爷整备兵马,加紧操练,只等官家旨意一到,老王爷定可凭借彰义军在河西又添新功!”

安守忠惊讶道:“莫非官家想对孟蜀开战?”

朱秀笑道:“倒也不一定是伪蜀,更有可能是渭州、秦州、武州等河西旧地!

这几州都是吐蕃人、回鹘人趁着中原大乱之际抢占去的,乃是河西关防重地,决不能任其长久脱离朝廷管辖。

所以我猜,官家有收复故地之意!”

安守忠思考了下,觉得朱秀分析得有道理,结合近来官家对关中西北军镇的调动来看,此事完全有可能成真!

“多谢朱侯爷指点!”安守忠急忙道谢。

一旦河西战事打响,安审琦手握兵强马壮的彰义军,一定是朝廷倚重的主帅人选。

早做准备,可以避免出现许多意外。

“往后在下和安兄就是火器监同僚,私底下不妨多多走动亲近,火器上的事也好多多交流。”

朱秀朝他挤眼睛,安守忠莞尔一笑,觉得这朱侯爷当真是位妙人。

又谈了会,朱秀留他吃了顿便饭,亲自送他出府而去。

马庆刚准备去见朱秀,府上仆从来报,说是广和商行的大掌柜吴大签领着儿子吴津求见侯爷。

吴津是吴大签的长子,也是泾州吴家的下任家主。

吴大签带他来拜见侯爷,也是存了带后辈子弟拜码头的意思。

马庆站在前厅台阶等候,见吴大签父子在仆从的带领下匆匆走来。

远远的,马庆朝那吴津望去,不觉皱了皱眉头。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穿名贵锦缎衣袍,打扮得一副富贵模样,一身行头恐怕比侯爷穿的还好。

相貌还算端正,只是一路走来四处张望打量,神情轻浮,马庆不是很喜欢他。

“吴某拜见三爷!”

见到马庆,吴大签加快脚步,恭恭敬敬揖礼。

作为朱秀在泾州时的旧部,吴大签等人还是习惯称呼马庆为三爷。

“吴东主用不着多礼。”马庆笑呵呵地拱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