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重用

如果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些人便要与寒门学子共同竞争岗位。

相比以前随便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获得官位的舒坦日子,这简直就是从他们口中夺食。

与其说是这些学子造谣言,还不如说是世家在后面推波助澜。

要怎样才能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闭嘴,即使李二陛下作为皇帝也是头疼的很,并没有想出好的方法。

总不能以杀了事,治国可不是行军打仗。

心里无奈的李二陛下随即看向了房玄龄,他想看看这位谋略出众的宰相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房玄龄此时忧心忡忡,微微一叹,说道:“陛下,众人悠悠之口,又岂是轻易能够封住的?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辈推波助澜。”

“朝廷若是狠狠打击,反而会适得其反,微臣认为,应该找精通科举制度利弊之士来负责宣传和解读,让天下学子知道科举改革的好处,以及朝廷的苦心。”

说完,隐晦地朝着杨帆瞅了一眼。

别人不知道,可房玄龄却很清楚,李二陛下之所以对科举制度做出如此大的变动。

是因为杨帆当时酒后的一番胡扯,虽然李二陛下为了保护杨帆没有说出是谁提出来的方桉。

在房玄龄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杨帆这个当事人出来解决才行。

李二陛下当然也听懂了房玄龄的意思,只得狠狠的瞪了杨帆一眼。

当初就是这混小子提出来的,可这小子说一半留一半,根本没有体系可言。

李世民也是结合帝国实际,想了很久才强硬推出。

哪知道,第一道难关便是遇到了世家的刁难。

世家怂恿学子质疑和抨击朝廷新推出的科举制度,目的便是希望重新回到原来漏洞百出的科举考试上,让世家子弟持续获利。

杨帆却郁闷不已,眼观鼻鼻观心,低眉垂眼一言不发,心头却暗暗吐槽:这事怪我啰?

他当然不想出头去顶这个枪口。

毕竟要面对的是天下所有的世家,杨帆还没愣到那种地步。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

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

当然,能被推荐而来的,几乎都属于世家子弟。

如今科举制度改革,寒门学子也能够平等的参与进来,定会形成对世家子弟的冲击,世家怎么可能让新的科举改革顺利推行?

见杨帆并没有强出头,李二陛下反而欣慰的点了点头。

原本就想要杨帆主持这项工作,只是害怕杨帆年轻气盛误了大事。

哪知道出征吐蕃一趟,杨帆的性子沉稳了许多,让李二陛下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决定。

口中却是另一番说辞。

“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科举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若是这些学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更应该花时间在读书学习上,而不是有独享其成的思想。”

“不要说他们只会造一些谣言,便是当真聚众造反,朕也不会退让半步,哼,真以为朕的刀不利否?”

不得不说,李二陛下就是那么霸气无伦,只要下定了决心,便生出一种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气魄!

见状,众人一起高声称颂:“陛下威武!”

抚了一下短须,李二陛下又继续说道:“房爱卿的建议倒是可行,此事那便由新任礼部尚书杨帆暂时负责吧!”

此话一出,杨帆不爽了!

这又不是什么好差事,简直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可没等杨帆出言反对,李二直接拍桉决定:

“此事就此议定,勿需再讨论,不过前些日子吴王殿下与忠义侯被刺杀一事,众卿认为该如何处置为好?”

正在此时,百骑统领李君羡入内,李二陛下问道:“吴王殿下与忠义侯被刺杀一事,调查的结果如何?”

李君羡躬身答道:“启禀陛下,刺杀所用的弓弩已经查清来历,确实是由军器监流出去的。”

顿了一顿,李君羡又继续说道:“只是其中牵连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