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当丫鬟的第四十二天

顾见山换好衣服,喝了药,又把嘴里的药味漱干净,这才去正院。

他先过来两次,不然郑氏会多想。

那阵子郑氏病情来势汹汹,才有所好转,他看看也能放心。

郑氏想着顾见山晚上会过来,早早就备好了点心和茶水。

“怎么回来了还这么忙,得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子。”郑氏殷切地道,“这回回来可说了什么时候走。”

若是留的时间长,可以把议亲的事提一提。

郑氏知道顾见山不爱听给他议亲的事,这才回来,她是不会说的。

起码等个五六天。

顾见山道:“圣上下令就走。”

郑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用不用给你派几个丫鬟,宴回堂太过冷清,你住着也不舒服,有个丫鬟来回传话方便些。”

小厮天黑了很少有在后院待着的,后院的主子丫鬟多,待着怕冲撞了。

再加上张管事的事儿,夜里更不留小厮了。

顾见山道:“不用,我习惯安静,有人在外头心里不踏实。”

那可怎么办才好,那还不成亲了,枕边人总得习惯。

烛光下,郑氏露出一个柔和的笑,“你不愿意那就罢了……行了,娘看着你好好的就放心了,缺什么直接去找管事,若是想要丫鬟不用不好意思开口。”

顾见山:“嗯,那儿子回去了。”

郑氏往外送了两步,从正屋出来,顾见山缓了两口气,叫上春台往回走。

“一会儿你直接回去。”

正院通向晏回堂的路走到一半,就是去下人房的路。

顾见山自己能回去,不用春台跟着。

春台小心翼翼道:“小的遵命。”

夜里没白日那般闷热,春台在前头看路,不时回头看看,以免有人看不清冲撞了。

过了假山,再过一长廊就是岔路口,到了之后春台就先行离开了。

顾见山停下缓了一会儿,刚想抬起腿,却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

这一看,就看见一个提着灯笼,穿着湖水蓝色袄裙的人。

夏衣轻薄,夜风吹过衣袂飘飘。

是姜棠。

这条路他走过很多次。以前没挂灯笼,一条路都黑漆漆的。后来挂上了灯笼,他回来常能看见姜棠,她都跟兔子似的,连走带跑,好像后面有狼撵着。

好像是头一回,姜棠走在他后面。

倒是巧。

姜棠提着灯笼,在顾见山身后不远不近的地方停住,见他看过来,福身行了个礼。

等顾见山走了,她才继续走。

就这么不远不近地跟着,过了宴几堂,姜棠又往那边走了一段路,从正院到宴几堂的路,隔一段就挂着一只灯笼,唯独这段路上没灯。

姜棠往前走了小段,站了一会儿,这才回去。

回到宴几堂姜棠又钻进了小厨房。

刚待了一会儿,怀兮就进来了,“大娘子叫你过去,应是给你安排了新活儿。”

露竹一走,宴几堂有一半的事都没人做。

怀兮独木难支,其他几个丫鬟不成气候,也就姜棠慢慢能顶事了。

这些日子姜棠去正院,院子里很多该露竹做的事都是白薇做。

白薇一个人忙不过来,再不分些出去,院子就得乱套了。

陆锦瑶有自己的考量,姜棠比其他人学东西快,胆子也大。

怀兮要管她嫁妆铺子和庄子,一间铺子一个月去两次,七间铺子加上庄子,就忙不过来了。

露竹以前负责筛选各府的帖子,以及和各府的人情往来,除此之外,还管着她私库的钥匙。

陆锦瑶不想让姜棠一直待在小厨房。

私库钥匙让白薇管着,以后各府的人情往来交给姜棠做。

小厨房的事就先做着。

陆锦瑶让怀兮把近两年来各府的帖子和节礼年礼的单子都拿了过来,“帖子你先看着,对照着单子一起看,就知道怎么走动了。”

里面有平阳侯府那边的亲戚,永宁侯府这边的,还有顾见舟的同僚老师。

算下来也有不少人。

怎么送节礼,怎么写帖子,不同的人用什么纸,怎么措辞都有讲究。

陆锦瑶道:“帖子送过来后,你先选一遍,然后选出来的给我看。等我看过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写回帖了。”

姜棠:“奴婢明白。”

陆锦瑶满意地点点头,“露竹不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去正院问南香和南雪。”

南香南雪跟了郑氏数年,这些事比别人更游刃有余,她尚且不及。

让姜棠去正院问南香他们,也有陆锦瑶的私心。和正院打好关系比什么都强,既然姜棠有这个便利,为何不利用起来。

姜棠点点头,“奴婢省的。”

陆锦瑶:“还是那句话,做错了事及时说,尚且还能补救,但别等真出了事,让我收拾烂摊子。”

姜棠:“奴婢知道的。”

陆锦瑶挥挥手,“没别的事就下去吧。”

姜棠把帖子和礼单一起带下去了,各府的帖子都不一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

比如安王府给的帖子,是烫金的,上面的字也是金粉写的。

送帖子的日子在四月份,上面写了几句问候的话。

礼单是一堆名贵药材。

姜棠还看见了燕国公府的帖子,也是这两日,礼单有药材、阿胶燕窝、水果、五香居的点心。

这两张礼单上的药材加起来,正是给她的那些。

原来不仅有燕国公府,安阳郡主也送了药材,陆锦瑶一样都没留。

其他的帖子有端午节走动的,再远就是上元和春节。还有便是邀请陆锦瑶参加各种宴会的。

除了给长辈师长送礼,其他人的都是有来有回。

送的最多的就是五香居的点心,光看这些帖子就能看出不止这几家送,大约是都送的。

这么看那五香居的利润还得高上两成。

各家的人情往来在五两银子到十两银子不等,是姜棠大半年的月钱。

但这些都是来回转一圈。

就比方说谁家成亲满月酒,随礼了还会还回来,算起来并不亏。

陆锦瑶让她看这些帖子也许不光是看帖子。

往来的节礼年礼或许可以换换,把成本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内。

做到既省了银子,对方还满意了。

至于陆锦瑶说的筛选,是把不需要走动的帖子过滤掉。

比如,求着顾见舟办事的下面官员娘子递的帖子,还有想攀永宁侯府关系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