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当丫鬟的第三十三天

郑氏拽了拽永宁侯的袖子,心道,还说她急,转得他头昏,这下可看出来谁更急了。“南雪,你先给三爷倒杯茶。你们都坐下,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吗。”

顾见海依言坐下,道“圣上应允了,这东西别人不会做,得把府上的厨子借几日。”皇上说借,那是赏识是恩典,顾见海哪儿有不谢恩的道理。

又问了很多问题,顾见海当时手忙脚乱,早就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了。

他生怕自己说错话,心一直提着,更怕说漏嘴,从勤政殿出来,出了一身冷汗,后背全湿了。那就是掌管着生杀大权天下疆土的皇上,顾见海头都不敢抬,更不敢窥视天颜。

还是顾见舟,虽然年纪小,但愣头青,什么都敢。

南雪端来凉茶,顾见海一饮而尽,"等做出饼干,朝廷去滇南赈灾,不需太多时日,就能看出这东西好不好用。不过滇南正大雨连连,饼干是淋不得雨的。”

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做饼干,还需要大量的油纸。

永宁侯挥挥手,“这都是小事,圣上可说赈灾大臣是谁?”

顾见海摇头道“未曾说过。”

这种事哪里会和他说,顾见海不了解朝堂中事,猜也猜不到。

永宁侯道“那你就不要再想了,本本分分在军营待着,万不可对外声张。”什么事没有定论之前,都不能说,有句话怎么说的,闷声发大财。

顾见海∶“父亲的教诲,儿子都记下了。”

"行了,你回去吧,早些休息。"永宁侯觉得,就算军中用不上饼干,若能为受灾的百姓造福,也是极好的。

赈灾得些时日,且看看再说吧。

顾见海去宫中并未在永宁侯府掀起什么水花,甚至而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顾见海去了宫中。不过,在永宁侯府传开了的——大厨房走了三个厨子六个帮徒,只剩一个大师傅支撑局面。幸好近日没有大的宴席,各院都是在小厨房用的多,一个大师傅也够用。

这些,都是姜棠从白薇嘴里听出来的。

白薇道“这阵子天热,主子们都不怎么爱吃饭,盛京不下雨,反倒滇南泛滥成灾,唉。”

水患的消息慢慢传到了盛京,却没起什么波澜,南方几乎年年水患,只要不是在盛京,对名门望族来说就没什么关系。高门大族根本不会在意水患死了多少人,更不会在意因为水患,南方的良田淹没多少,对盛京到底有没有影响……

姜棠跟着叹了口气,听说压缩饼干会作为赈灾粮,比下发赈灾银要好得多。

饼干里面的红薯芋头极为便宜,能做出许多来。而赈灾银可不是朝廷拨多少,下面百姓就收着多少,这个饼干,里面很多红薯芋头,那些大官估计也看不上。

姜棠道“总为这些事发愁可不行,饭还是得吃的,试试今天的饭大娘子爱不爱吃。”

早上怀兮出去采买,碰见牛肉了。

她去的早,买回来六斤牛肉,又买了两斤新鲜羊肉,绝对够两个主子吃。

牛肉的颜色比羊肉红,不是纯瘦肉,还有两斤多的肥肉。肥肉可以熬成牛油,油可以久放,等入秋了再吃一顿牛油火锅。

这顿牛肉买的才是值。

最近天热,就吃骨汤番茄锅好了。汤是猪骨鸡鸭炖的高汤,炖好之后先把去了皮的番茄丁炒出沙,然后把高汤往里一浇,再炖上小半个时辰,滋味才浓郁。

羊肉这会儿是不宜多吃的,吃多了上火,故而羊肉只切了一斤,牛肉切了一斤多。剩下的直接送去了正院。

因为耕牛老死的,肉质比较老,得用生粉和鸡蛋清裹一裹,再用清水洗掉,涮的肉吃起来才不柴。

剩下的就是鱼丸虾丸、各种蔬菜,还有豆皮木耳,摆了一桌,看着极为丰盛。

姜棠早就想让陆锦瑶吃上番茄火锅,有新鲜吃食往正院送上一份也是惯例。

但今日顾见舟下职极晚,陆锦瑶先吃了点东西垫了垫,“可是翰林院有事,怎么这般晚,天都黑了。”

顾见舟摇了摇头,“不是……没事。”

他笑着扶住陆锦瑶的手,“你饿不饿,咱们先吃饭吧。”

顾见舟的目光里有快要溢出来的温润,陆锦瑶动作顿了顿,“嗯,有点饿了,先吃饭吧。今儿小厨房做了锅子,汤是番茄味儿的,给父亲母亲送去了一份。这个不辣,吃起来不会热。”

顾见舟点点头,笑了一下,“是啊,一看就很好吃。等锅开了再放肉,府医说羊肉大热,你不能多吃。哎,竟然还有牛肉……”

陆锦瑶道“是啊,怀兮一早出去碰见的,寻常还吃不到呢。”

等锅里汤开了,顾见舟就往里面放肉,和吃别的不一样,吃锅子要等着,得煮熟了才能吃。

这等的过程极为漫长。

看着热气一股一股地往外冒,锅开了放了肉还要再等。顾见舟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

平日在饭桌上夫妻俩也会说话,今儿倒是相顾无言。

陆锦瑶一早就看出来顾见舟心里藏着事,谁让他是一个心里藏了事,脸上藏不住的人。

在别人面前还好,到了她这儿,恨不得把什么都写在脸上。

陆锦瑶怕他憋着连饭都用不好,就道“你是不是有事想和我说。”

顾见舟正盯着锅什么时候开呢,闻言猛地抬起头,“阿瑶,你怎么知道的啊。”

陆锦瑶道“看你心不在焉的样子一猜就猜到了,说吧,是什么事。”她倒不怕顾见舟和顾见风一样,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顾见舟又把头低下了,“滇南水患,圣上派人赈灾,我主动请缨,和户部尚书等人一同前去。”若非永宁侯府拿出了压缩饼干,这事还轮不到顾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