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章:惊喜

有了几次教训之后,镇国府研究院的经费可谓充足。而今研究院设立了农林工三十六科,从冶金到种子的研究,可谓应有尽有,招募的研究人员,足有数千人,就这,各科的人手还嫌不足,这些研究员领着优渥的薪俸,别看平时像是不事什么生产,可是一旦哪一个研究有所突破,就可能带来巨额的报酬。

而这,还不是最紧要的,现在研究院已经专门建立了一个图文馆,这图文馆里,几乎记录了无数实验的数据和资料,还有不少研究的心得,以及最新技艺法的研究。

就以纺织为例,现在的织布机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每一次改进,都大大地提高了织布的产量,也正因为如此,镇国府的布坊,靠着这种大规模的生产,还有生产量的提升,硬生生地把布匹的价格直接压了一半,如此一来,松江和杭州的布匹,或是蜀中的丝锦,固然在工艺上无可挑剔,可是那种小作坊似的工坊,根本无法跟镇国府的布匹竞争,人家五两银子一匹,镇国府则是二两银子出货,要多少有多少,童叟无欺,这也使得原先的小作坊主真正见到了大作坊的厉害之处,不得不大量地采购镇国府的织布机,否则便无法竞争,直接被碾压。

军器局是研究院里研究人员最多的一个部门,研究的人员多达三百,他们从火药到炮管,再到机械,凡是牵涉到了军事应用的东西,都有专门的研究,很多时候,所谓的研究,与其说是灵光一现,倒不如说绝大多数人所能做的,都是基础的研究,其实不过是一次次试错而已。

其实到了现在,叶春秋对他们的指导已经越来越少了,叶春秋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方向,让研究院的诸位同仁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少走一些弯路而已。

毕竟叶春秋建研究院的初衷,可不是招募一批人打下手,而是建立一种机制,让他们自己慢慢的攀登这个科技树,拔苗助长,反而会使整个研究院最后成为叶春秋的附庸,而这样的结果,叶春秋在倒也罢了,可若是不在,这个机构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正因为如此,叶春秋苦思冥想地弄出了许多奖励的措施,也对研究院内部的机构进行过一些改革,无非是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的醉心于他们自己的领域。

军器局既然敢说新式火器又了新的成果,那肯定不是寻常的小打小闹了。

想起方才没来由地被那琪琪格一阵痛斥,让叶春秋挺尴尬的,现在正好,赶紧转移注意力。

叶春秋便对唐伯虎道:“走,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