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曹操称公

曹操闻言。十分不快.一时无话。稍后.才道:“让他在大厅等候。”

相府大厅。

曹操一脸病态的从后厅走了出来.见到荀彧面色芥白。脸无血色,不由心生愧疚,荀彧助他的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了荀彧就没有他的今天。只是一瞬间,曹操就隐去了脸上的愧疚,关心地说道:“文若身体不适.就应该好好修养。何必如此操劳!”

荀彧自从汉献帝死后,就大病了一场,一直呆在府中养病。曹操最近所决定的事情,荀彧都不知晓,今日在府中见侄儿神色不对,一问清楚,这才知道曹操打算称公这么一回事情。当即不顾自己的身体向相府赶来。

荀彧以从来没有过的严厉语气对曹操劝道:“明公,您原本心怀天下,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陈留高举义旗,为天下百姓之安危起义,讨伐董贼。而后迎奉天下,持天子号令,讨伐天下逆臣。为的是匡正朝廷,令国家快复原有的安宁,从而再现汉武雄风。如今北方平定,天下尚待统一,更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北方平定归来,皇上册封明公为永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此等荣耀足以表彰丞相的丰功伟业。须知大汉数百年来,也只有汉相萧何有此荣耀。汉相萧何,功盖天下,他也只不过被特封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而丞相比萧何还多了一个赞拜不名。足以证明,明公乃大汉第一人。当此之际,更应谦逊。不必要为了虚名而毁了一世英明。君子爱人,应砥砺他的德行,是万万不能采取这种行动。封公一事,万万行不得啊!明公!”

曹操狡辩道:“这并非是操的本意,文若应该听说,这是董昭上书给汉丰帝的。”

荀彧“咳、咳…”咳了一阵,正色道:“为君子有三为,五不为。远琐碎之人,远是非之人,远拉拢之人,远嫉妒之人,远功利之人;近大气之人,近报恩之人,近守信之人。此乃君子与小人之道。丞相英明神武,这个道理岂有不知之理。”

曹操见荀彧语气咄咄逼人,让他难堪不已,拂然不悦,谎称道:“操早已在铜雀台建成之时便自明心志,决不篡汉。况且,文若也知道操素以周公为榜样,要学他功成身退的至德。董胳上书,我也未曾答应!”

荀彧听了继续争风相对道:“丞相既以周公为榜样,就应该知晓周公之典故。以周公而论,其称王或者不称王,皆是在天下一统以后,在真正的成功以后。如今天下三分,为一时之雄,安守则以,攻取不足。刘备为半世之雄,攻守皆备,却为名声,仁义所累,无法与丞相比美。但以丞相一世之雄.又何必视区区魏公如若至宝?称帝或不称帝,称公或不称公,也只能在天下一统,三分归一地时候,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刻称公,乃急功好利,弃多年来的理想而不顾,大不智也。以一统江山、匡扶汉室为动力.大可为之。何必安于做个魏国之尊,视皇上为虚设,却甘心与刘备、孙权之辈平起平坐,是何道理?”

曹操被荀彧教训了一通,怒由心声,脸青一阵、红一阵、白一阵。

荀彧见曹操不答话。心头涌起一股悲怆之情.凄谅的摇着头。叹道:“我不想今日见此事!”说着向府外走去。

由于荀彧的反对,曹操不敢勉强担任魏公一职。

这日,董昭持圣旨,前来相府宣读。

曹操召见董昭入书房,说道:“文若并不同意操任魏公一职,为之奈何?”

董昭不已为然道:“荀尚书心怀二意.并非一心向丞相尽忠!再说,此乃一人之言。怎能阻止众望!”

曹操深以为然。

先请过府寻问。

郭嘉见曹操语气,就知道曹操的心意,他并不象荀彧那样对大汉心存敬畏之心,也不采荀彧那样正派。说道:“称公不称公.并无多大区别。此刻称公确实有些急噪!”

曹操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