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故国神游(45)三合一

都是老行家了,一瞧就知道有用没用。况且了,老娘娘敢叫看,这能不好吗?于是都说了,东西是好东西。方子不难,关键是人家这药怎么提取的,这个叫他们做,他们也难做到这一点。

林雨桐就看内务府,之前叫弘昼做的那个皇家药堂,被划入内务府了。弘昼忙不过来,乾隆前几天又把永璜和富察家一个子弟拉过去支应那边的事去了。但林雨桐没直接找永璜,而是把内务府当家的给叫来了,“这个东西你们要不要,若是要,咱谈价钱。若是不要,很多老字号的药店,想来也是愿意合作的。”

这话说的!皇家药堂虽说是归内务府管,但是那只是托管。因着禁|烟的事这几年那边赚的盆满钵满。银子直接入了内库,根本不走内务府的帐。

于是他们看乾隆:皇上您倒是说话呀。

乾隆说啥,那银子他也没敢挥霍呀。这边书院开销可不小,都从哪里开支呢?皇阿玛这边咋折腾他都不言语,要银子直接给银子的原因就在于,其实皇阿玛和皇额娘一直也没给他增添负担。那些收益养书院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都是自家的买卖,您说……干嘛这么正儿八经的呢?

乾隆不觉得这事需要劳动自己,他笑呵呵的,“皇额娘,就按您说的办。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这得变成成例。

“方子是王锡琛本人的,而王锡琛能做出来,那是医科给了他实验包括指导的平台,医科又隶属于书院,也就是说,包括皇家药堂在内,有四方。我们不直接卖方子,我们愿意跟皇家药堂合作,药堂占利润的四成,王锡琛占四成,医科占一成,书院占一成……”

内务府这些人面面相觑,这不是欺负人家王锡琛吗?

皇家药堂是皇家的,医科是谁的?是老娘娘的。书院是谁的?是老圣人的。

完了你们占六成,人家占四成?

可太医院这些人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之后,眼珠子都红了。秘方这东西,搁在手里是能养祖祖辈辈,但有些方子吧,一辈子也用不上一两回。但皇家药堂出货路子多广,信誉多好的!而且至少现在是没人有胆子出皇家的假东西的。

这么算下来,可能一个方子挣的,会比行医一辈子挣的都多。

林雨桐说着又看永璜,“回头你还可以找一下寨桑。他往恰克图去,跟沙俄做买卖。沙俄也喜欢咱们的药材,尤其是大黄。但如果咱们的东西真的好,尤其是冻疮膏,在那边的市场要比大黄更受欢迎。那边苦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只要价位适中,不愁没有销路。”

这么一说,内务府几个人这账目就清楚了,不由的都看向坐在角落里手足无措的王锡琛。这小子进了书院半年,就弄出这么一玩意,直接就给换银子了。而且是月月年年的银子不停的往回涌。

也不知道人家祖宗上辈子是积什么德了。

几方人立了契书,乾隆的印往上一盖,这就生效了。

而这事一经宣扬出去,在药行里便是轩然大波。怎么讨论的尚且不知道,但有那愿意跟皇家保持良好关系的药行商家,主动的先下订单,于是没两天,王锡琛就收到了第一笔分红,白银两千两。

这在都忙着准备年底考的学生们中间,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

原来这么着也是能换钱的。

艺院考试是比较容易过的,还有儒院,就那样吧。多看几天书少看几天书,对考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些家里距离近的,还能回家。可有些家太远的,在知道书院这里可以留宿过年之后,就压根没想过回去。

他们考完的最早,这就在一块商议了。别人都能挣来钱来——当然了,咱们不是喜欢那股子铜臭味儿,咱们就是觉得吧,别人学的好像都是有价值的,工院的那些还能去兵械厂参观,这就证明他们以后的前程很可能跟这种东西挂钩的,那前程再差也有限了。人家的价值是这样的,那咱们呢?咱们的价值在哪呢?

书院这个圈子里,很快也形成了自己的鄙视链。当然的,经院的一直在最顶端,童子院因为学的全,被列为前途无限一类,排在第二。然后便是工农商以及医,工院这个不用说了,人家可能朝军械这个方向走,这个是又肥又有前程的。武官里也有文职呀!农呢?老圣人带着这些人在庄子附近垦稻田,好像听说是要推广什么作物。农事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大事,据说是以后农科的没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几分地,由着他们在里面折腾。听说之前农院一个学生在屋里养的一株兰草被汪四平高价买走了。人家这好像也是有前途的。商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谁不知道常万达和汪四平隔三差五的就能去后面被老圣人召见。以前觉得医科也就是仗着老娘娘只一个弟子,近水楼台而已。现在看,全不是那么一码事。据汪四平说,王锡琛那一个方子若是经营的好,得的利润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

谁不动心?

艺院这些聚在一起开会,领头的有两人:其一,作为先生的郑板桥。其二,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纪昀。

众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有人说,“开一字画店如何?”

卖谁的字画?除了板桥先生的,谁现在有名气。

纪昀就道:“若将来你我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那字画便是千金也有人求。若是不能,二两也嫌贵。”这法子经院那几个人倒是可以试试这法子,保准的日进斗金。但人家这不是瞧不上吗?

那能干啥呢?

纪昀倒是想一法子,“我就琢磨着,我打算收故事去。回头啊,把这故事写出来……”

“那太慢了。”写本书这得多少年后的事了,有那功夫吗?

这倒也是。

朱筠就道:“一个人完成一本书难,咱们这么多人,一人一个故事,攒一块别说一月一本,半月一本也不难吧?”

纪昀抚掌,连声笑道:“有理有理!三个臭皮匠尚且顶个诸葛亮呢,咱们这么多个臭皮匠,不能这点事都办不好嘛。”

能办好是能办好,但就是一点,没钱!

这出书都是要自己花钱的。

艺院里虽有家财万贯的同窗,但这不是自家花钱的事。写故事咱的目的不还是想用银钱证明自家的价值吗?

怎么办呢?一致推出一个人来,谁呢?朱筠。

此人家里不是家财万贯,但是他有个弟弟在经院,就是朱珪。经院最年轻的那一位。

经院跟老圣人接触的最多,不像是他们,也没机会找老圣人呀。如今叫朱筠去,先找朱珪问问,这事要是行,是不是能给老圣人递个话。

朱筠还怕叫弟弟为难,结果朱珪只愣了一下,然后沉吟了半晌之后就答应了,“哥,你等我信儿,最迟今儿晚上。你们要是有能拿的出手的写好的现成的东西,就准备一份。”

朱筠还怕话说的太满,结果半下午的时候,就得了信儿了,说晚上直接去后面的院子,跟守门的人说一声是谁,直接进去就好了。

谁也没迈过那道门去呀!

朱筠去禀报先生,可这位板桥先生正在作画,且正在兴头上,吩咐了谁也不叫打搅。无奈,只得拉着纪昀两人前去。至于现成的文章,纪昀手里便有,他是听说女子学堂请了江南才女袁机做先生,他也曾听闻了才女半生的坎坷遭遇,于是,就将其写了下来。既然要看,就把这个拿去给看就完了。

纪昀就是个斯文的书生,看外面看不出别的来。林雨桐收回视线,那边四爷就把稿子给递过来了。

其实四爷和桐桐挺惊讶的,两人是真没想到,弄了个附庸风雅的所在,叫他们自由随心的生长,竟然发育的不错。根本没人干预的情况下,他们想起办文学杂志。

这个……当然是好事情。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能低估,但是你首先得影响好出品方。

就像是林雨桐手里的稿子,纪昀文章里对袁机是极力肯定的。再有,如果单拿话本来说,一水的文言文,一点不通俗。可你要说这个不行,那行的该是什么样呢?

变得有过程呀!

通俗不通俗的咱先不说,得先把这个立意弄明白。林雨桐没动纪昀的故事,纪昀的故事只到袁机归家后孝顺母亲抚养孩子,还时不时的补贴婆母。她趁着四爷跟他们说话,提笔将下面的故事给续出来了。

幼女生病,哑病需医。娘家兄嫂体恤,一家和睦,但,终觉寄人篱下。女子为母则强,收学生,教学问,得束脩,买房置地,最终成了受人敬仰的女先生的故事。

那边纪昀并不知道老娘娘在一边写什么呢,只听老圣人在那里说,“……文人执笔亦有使命,小则劝人行善,大则引导民众,协助朝廷推行利民之策,教化人心。你们手里的笔用的好了,便是枪|炮……”

能听的出来,老圣人不仅支持,而且格外看重。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他们原先其实是没想那么多的。但若是叫老圣人这么说,这确实是大事。

教化人心,这是千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