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五年二月,青弋江的冰层刚消融,江面上便驶来一艘挂着“江南防御使”旗号的快船。船头立着两名身着铠甲的将领,一人是赵玥麾下的骑兵统领李山,另一人是刚招募的谋士苏文。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宣城西北方向的和州——那里驻扎着南宋正规军“神武右军”,由统制官刘光世率领,是宣城周边实力最强的朝廷守军。赵玥派他们前往,是为了达成一项关键共识:与周边南宋守军建立“互不干扰、共同抗金”的默契,彻底消除内部掣肘,凝聚江南抗金的整体力量。
快船抵达和州码头时,刘光世派来的副将早已在岸边等候。此人面无表情,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显然对宣城这支“地方军队”的来访并不热情。“李将军、苏先生,我家统制官已在营中等候,请随我来。”副将语气平淡,引着两人穿过层层岗哨,朝着中军大营走去。
沿途可见神武右军的士兵正在操练,铠甲精良,阵型整齐,显然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朝廷精锐。苏文悄悄对李山低语:“刘光世是将门之后,早年随宗泽抗金,后因与秦桧政见不合,被调至和州驻守,虽有抗金之心,却对地方军队多有戒备。我们此次前来,需多谈‘共同利益’,少提‘指挥调度’,方能达成共识。”
李山点头会意,握紧了腰间的佩刀——他深知此行关乎宣城未来的防务安全,若不能与和州守军达成默契,一旦金军来犯,双方若因猜忌而互不支援,后果不堪设想。
中军大营内,刘光世身着紫色统制官袍,端坐在帅椅上,目光锐利地盯着走进来的李山与苏文。“赵防御使派二位前来,不知有何贵干?”他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李山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刘统制官,末将李山,奉我家防御使之命,特来与统制官商议抗金事宜。如今金军虽暂退,却仍对江南虎视眈眈,和州与宣城唇齿相依,若能达成共识,共同御敌,必能守住江南屏障。”
刘光世冷笑一声,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赵防御使倒是有心。只是,宣城军队多为招募的流民与乡勇,未经正规训练,怕是难当抗金重任吧?若真有战事,是需要我和州军队支援宣城,还是宣城能支援和州?”
这番话带着明显的轻视,李山闻言,脸色微沉,正想反驳,却被苏文暗中拉住。苏文上前一步,笑容温和却逻辑清晰:“刘统制官有所不知,我家防御使自守宣城以来,已多次击退金军,前番更是以八千兵力击退完颜烈两万大军,收复三县。如今宣城军队已整编为三千精锐,其中骑兵八百、水师五百,皆经过实战检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已与湖州、常州等地结成江南抗金联盟,若和州与宣城达成默契,一旦金军来犯,联盟各州府可迅速出兵支援,形成联动防御,这对和州的防务,亦是有利无害。”
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一份地图,递至刘光世面前:“这是宣城周边的防务图,标注了金军可能进攻的路线与我们的防御部署。若和州与宣城约定,以青弋江为界,各自负责辖区内的防务,互不干扰;一旦一方遭金军大规模进攻,另一方需在三日内出兵支援,共享军情与粮草,必能形成‘1+1>2’的抗金效果。”
刘光世低头看着地图,只见上面不仅标注了防御部署,还详细分析了金军的作战特点与可能的进攻方向,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心中微动——此前他虽听闻宣城抗金的战绩,却以为多是夸大其词,如今见苏文条理清晰、准备充分,不由得对赵玥刮目相看。
“若按你所言,共享军情与粮草,宣城能提供多少支持?”刘光世抬头问道,语气缓和了几分——和州守军虽为正规军,却因朝廷粮草拨付不足,时常面临补给短缺的问题,这也是他最关心的一点。
“我家防御使承诺,若和州需粮草支援,宣城可每月调拨五百石粮食;若需情报,我们的暗卫网络可覆盖淮河以南地区,及时传递金军动向。”苏文立刻答道,“当然,我们也希望和州能在武器装备上给予支持——宣城工坊虽能打造兵器,却缺乏优质铁矿,若和州能调拨部分铁矿,我们可代为打造武器,双方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