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赵玥倒是个难得的人才。”宋高宗放下密报,语气中多了几分赞许,“只是,她手握兵权,深得民心,若日后势力壮大,恐难控制啊。”
“陛下多虑了。”李嵩连忙说道,“臣在宣城期间,曾多次试探赵玥,提及朝廷议和之事,她虽坚持抗金,却始终表示‘一切听从朝廷安排’;臣还发现,宣城的兵力虽有三千,却多驻守在边境哨卡与水师码头,城内仅留五百士兵维持秩序,并无‘拥兵自重’之态。更重要的是,赵玥多次向臣提及,希望朝廷能拨付铁矿与粮草,支援宣城抗金,可见她心中始终有朝廷,绝非目无君上之辈。”
宋高宗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如今金国频频南侵,江南若能有宣城这样的抗金据点,也是朝廷之幸。这样吧,你将密报留下,朕再仔细看看,至于如何处置,容朕与大臣们商议后再定。”
李嵩躬身应道:“谢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赵玥请求朝廷派遣文官协助宣城治理民生,还希望能与周边州府结成抗金联盟,共享军情与粮草,臣以为,此举有利于江南抗金大局,还望陛下恩准。”
宋高宗点头:“此事朕已知晓,待商议后,会给宣城答复。你一路辛苦,先下去歇息吧。”
李嵩退出大庆殿时,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虽未能立刻让朝廷给予宣城实质性的支持,却至少将真实情况禀报给了宋高宗,打破了秦桧此前对赵玥的不实诋毁。
然而,他刚走出皇宫,便被秦桧的亲信拦住:“李大人,相爷在府中等您许久了,请您即刻过去。”
李嵩心中清楚,秦桧必然已得知他先面圣的消息,此次去秦府,免不了一场质问。他整理了一下官袍,跟着亲信前往秦府。
秦府书房内,秦桧坐在太师椅上,脸色阴沉,见李嵩进来,冷冷道:“李嵩,你刚回朝,不先来见我,反而先去面圣,好大的架子!”
李嵩躬身行礼,语气平静:“相爷息怒,臣刚回朝,需先将宣城的情况禀报给陛下,这是臣的职责所在。”
“哦?那你在陛下面前,是如何说赵玥的?”秦桧眯起眼睛,目光锐利地盯着李嵩。
李嵩挺直身子,坦然道:“回相爷,臣在陛下面前,如实禀报了宣城的情况——赵玥忠君爱国,深得民心,宣城已成为江南抗金的重要据点,臣以为,朝廷应支持赵玥抗金,而非猜忌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