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影” 凭才学获信

凤凰展翅 苦恋文字 2520 字 10天前

“影”也不推辞,每日天不亮便到府衙,将历年的漕运账簿一一整理归类。他发现,宣州漕运的问题远不止“虚报损耗”——有的年份,运粮船明明走了“近道”,却按“远道”的里程报销运费;有的时候,同一批粮米,竟被重复登记“起运”和“实收”,制造“粮食盈余”的假象。为了厘清这些乱象,“影”独创了一套“双线核对法”:一条线按“时间”,记录粮船的“起运日、途经日、抵岸日”,确保行**实;另一条线按“数量”,记录“起运量、途中损耗量、实收量”,并要求每一步都有“监守官、船夫、卸粮官”三方签字,缺一不可。

这套方法推行不过半月,宣州漕运的账目便清晰了许多。王彦看在眼里,对“影”愈发信任,不仅让他参与“秋粮征收”的筹划,还允许他列席府衙的“议事会”——要知道,列席议事会的,多是从七品以上的官员,而“影”此时还只是个“无品阶的幕僚”。

可“影”并未因此自满。他知道,要真正在宣城立足,光靠算学和账目的本事还不够,还需在“民生实事”上拿出成绩。彼时宣州下辖的宁国县,正闹“蝗灾”,蝗虫啃食禾苗,百姓颗粒无收,纷纷逃往宣城城内避难。知府王彦急得团团转,召集官员商议对策,有人说“祭天祈福”,有人说“派兵捕蝗”,却都无切实可行的办法。

“影”在议事会上沉默了许久,待众人争论过后,才缓缓开口:“祭天无用,派兵捕蝗效率太低。晚辈倒有一法,可试之。”

王彦连忙道:“苏生但说无妨。”

“影”道:“蝗虫怕‘烟’和‘水’,可令百姓在田埂间挖‘浅沟’,沟中注水;再在田边堆‘干草’,待蝗虫聚集时,点燃干草,用浓烟将蝗虫驱入浅沟,使其溺水而亡。另外,蝗虫的幼虫‘蝻’,多藏在草根下,可组织百姓‘掘地三尺’,搜捕蝻虫,每捕一斤蝻虫,官府赏钱十文——如此,既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又能从根源上减少蝗虫数量。”

众人听了,都觉得此法可行。王彦当即下令,让宁国县按“影”的方法施行,同时让“影”前往宁国县,协助县令督导。“影”领命后,即刻动身,一路快马加鞭赶到宁国县。他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先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挖浅沟、堆干草”的方法,又跟百姓讲解“捕蝻虫换赏钱”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还有些犹豫——往年官府也让他们捕蝗,却从未给过赏钱,生怕这次又是“空头支票”。“影”便从县衙支取了五百贯钱,在田间设了“收虫点”,百姓捕到蝻虫,当场称重、当场给钱。有个老农捕了十斤蝻虫,拿到一百文钱,喜滋滋地说:“这比种地还划算!”消息传开,百姓们纷纷扛起锄头、拿着竹筐,涌到田里捕蝗。

短短十日,宁国县的蝗灾便得到了控制。待王彦派人来巡查时,田里的禾苗已重新抽出新芽,百姓们也陆续从宣城返回了家乡。王彦得知后,对“影”更是赞不绝口,在给朝廷的“政绩奏疏”中,特意提到了“幕僚苏生献策平蝗灾,功不可没”。

经此一事,“影”在宣城官员中的名声彻底传开。不仅王彦、李默对他信任有加,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通判张九成,也时常找他探讨“税法改革”的问题。张九成是个务实的官员,一直觉得宣州的“茶税”征收不合理——茶农按“亩”缴税,不管收成好坏,都要缴固定的税,导致许多茶农因“欠税”而弃田逃亡。

“影”听了张九成的困惑,便跟着他去了宣州的茶乡——泾县。在泾县,“影”走访了数十户茶农,发现茶农的收成差异极大:有的茶农种的是“早茶”,三月便可采摘,亩产茶叶二十斤;有的种的是“晚茶”,五月才采摘,亩产茶叶不过十斤;还有的茶农因“茶园缺水”,亩产甚至不足五斤。若按“亩”缴税,早茶农缴得起,晚茶农和缺水的茶农便只能“逃税”。

“张通判,”“影”在泾县住了三日后,对张九成说,“茶税当按‘实际产量’征收,而非‘亩数’。可令茶农在采摘前,向县衙‘报备茶园面积、茶种’,县衙派‘勘茶官’实地勘验,估算‘预计产量’;待茶叶采摘后,茶农按‘实际卖出的茶叶数量’缴税,多退少补。同时,对‘缺水茶园’,可免半年税,鼓励茶农修水利。”

张九成觉得此法可行,便联合“影”一起,起草了《宣州茶税改革疏》,呈给知府王彦。王彦看后,当即批准在泾县试点。试点三个月后,泾县的茶税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三成——因为之前逃税的茶农,都主动回来缴税了;而修水利的茶农,也因“免半年税”的政策,积极性大增。